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样态研究
熊罗美婧
武汉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互联网时代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内涵
1. 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节奏等个体差异,定制学习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模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线平台等技术,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精准化落地。
2. 样态
“样态”指的是事物所呈现出的形态、状态或表现形式,强调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样貌和存在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模式或状态,比如前面提到的“基于智能平台的自适应学习”“基于资源聚合的自主选择学习”等,都是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不同样态。
3.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融合移动终端、智能平台、数字资源等技术,打破学习时空限制,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师生、生生及人与资源的互联,支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二)教育价值
1. 满足个体差异
小学生在注意力持续时间、知识接受速度、兴趣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为 15-20 分钟,而高年级可达 30 分钟以上;视觉型学习者对图片、视频敏感,听觉型学习者更易通过对话、音频吸收知识。个性化学习可避免“一刀切”教学的局限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
2. 激发学习主动性
通过匹配学生兴趣的内容设计(如动画、游戏化任务),能有效提升学习参与感。例如,针对喜欢卡通的学生,数学题可设计为“帮助佩奇计算苹果数量”,识字练习可转化为“给熊出没角色找名字”,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3. 提升学习效率
互联网技术可实时追踪学习数据,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例如,智能平台发现学生在“除法竖式”步骤上反复出错后,会自动推送分解式教学视频,并生成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聚焦重点,减少无效学习时间。
4. 培养核心素养
在自主选择、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例如,自主查找资料时需辨别信息真伪,小组合作时需协调分工,这些都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素养。
二、互联网时代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主要样态
(一)基于智能平台的自适应学习
智能学习平台通过入学测试或日常答题数据,构建学生的“知识图谱”,标记已掌握、待巩固、未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算法分析学生的答题数据、学习时长等信息,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实现精准推送。例如:数学学习中,平台会根据学生对“加减乘除”的掌握程度,自动推送基础巩固题或拓展应用题;语文识字环节,针对记忆薄弱的生字,平台会通过重复听写、图片联想等多元方式强化训练。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案例分析中,根据学生对是非善恶的理解程度,与时俱进地列举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智能反馈:不仅判断答案对错,还能分析错误原因并给出针对性指导,满足“千人千面”的学习需求,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匹配。
(二)基于资源聚合的自主选择学习
互联网汇聚了海量教育资源(如微课视频、名师案例、优秀教案、互动课件等),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例如: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观看“动植物生长”实验视频,拓展课堂知识;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主选择高于课本难度的电子名著进行精读;解题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可以自主点击“名师大讲堂”,解疑答惑。这种样态为学生打造了个性化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收藏感兴趣的资源并生成学习清单,培养其自主规划能力。
(三)基于社交工具的协作式个性化学习
借助微信群、在线协作平台等工具,教师或平台发布开放性任务,学生根据共同兴趣组建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并分工,小组通过实时共享、互评功能实现动态协作。例如:几个喜欢故事创作的学生,通过在线文档共同编写童话,每人负责不同角色的情节设计;针对“环保”主题活动,学生分工收集资料、制作 PPT,通过视频会议进行成果展示。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视角,又能在互动中弥补不足,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学习的结合。
(四)基于数据反馈的精准辅导学习
教师通过学习管理系统获取学生的实时数据(如作业错误率、课堂互动频率、资源访问记录等),结合线下观察,针对性设计辅导方案,实现线上数据和线下关怀相结合的个性化支持。例如:系统显示某学生多次在“英语时态”题出错,教师可通过在线一对一视频,用生活化案例进行专项讲解;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教师可推送短时高频的碎片化学习任务,配合奖励机制提升专注度。关心学生状态,及时鼓励。
三、互联网时代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
(一)技术支撑: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学校需配备平板电脑、交互式白板等设备,保障学生接入互联网的便捷性,在硬件设施上保证完备;家庭应提供适宜的电子设备,控制使用时长,建议孩子单次在线学习不超过 30 分钟,并安装护眼软件。另外,学习平台需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例如加入动画角色引导学习、设置闯关奖励机制,同时具备数据加密功能,保护学生隐私。例如,平台可设置“家长管控模式”,允许家长查看学习时长但不干涉内容选择,平衡自主性与安全性。
(二)内容设计:打造个性化资源体系
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参差,在内容上强调将知识模块按难度分级(如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配合不同呈现形式(文字、视频、游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多方了解和收集当下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设计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古诗配画、数学学科练习生活场景,类似超市购物计算等主题资源,实现跨学科融合,提升小学生学习关联性。
(三)教师角色转型: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教师需掌握基础数据分析技能,从学习报告中识别学生的优势与短板,而非仅依赖经验判断。了解和研究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用差异化辅导方法,例如对视觉型学生多用图表讲解,对听觉型学生多开展口语互动。
(四)评价体系革新:构建多元反馈机制
通过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全面反映学习效果,避免单一考试的局限性。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不要一味只专注结果。考评强调多元性,也可以借助在线工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成果进行打分,并通过小组互评培养反思能力。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为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其样态呈现出自适应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协作式学习、精准辅导学习等多元化特征,有效回应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培养核心素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技术层面需平衡智能化与适切性,避免工具理性凌驾于教育目标;内容层面需兼顾分层化与生活化,让资源真正服务于个性化成长;教师层面需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个性化引导者”的转型,将数据优势转化为教育智慧;评价层面需突破单一标准,构建关注过程、多元参与的反馈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 互联网 + 教育:迈向教育的智能时代[M]. 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 2016.
[2] 王素 . 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 ,
2020(3).
[3] 钟志贤 . 信息化教学模式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作者简介:熊罗美婧(1996.1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