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绘画写话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作者

牛会青

南开区宜宾里小学

引言:如何有效地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绘画写话把想象与文字结合,为儿童提供了多元且富于趣味的表达路径。绘画让情绪具象化,而写话进一步促使他们对作品背后的感受加以说明和反思。

一、绘画写话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拓宽学生情绪表达的渠道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脉络中,情绪表达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低年级学生虽然正在学习用语言沟通,但情绪体验往往先于词汇储备而涌现,仅依赖传统口头或书面方式,容易出现“情多言少”的困境。将绘画与写话结合,等于是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表达之窗。他们先用色彩、线条和构图把心中的感受具象化,再借助文字补充故事细节。视觉与语言两条路径相互支撑,不但降低了表达门槛,也帮助孩子舒缓因“说不清”而带来的焦虑。

(二)提升学生情绪识别与调节能力

绘画写话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表达”,更体现在“觉察”与“调节”。孩子在动笔之前,需要先倾听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愉悦的雀跃,还是一种无名的担忧?当他们思考该用哪种色彩、哪种形状呈现感受时,情绪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梳理。作品完成后,教师引导孩子用简洁而真切的语言讲述创作动机与情感来源,如此一来,“觉察—呈现—反思”的循环让情绪识别更精准,调节策略也在反复实践中逐渐成型。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虽然绘画写话聚焦的是情绪教育,但它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活动要求孩子先构思主题,再挑选色彩与布局,最后用连贯的语句为画面赋予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激发,审美力不断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同步加强。跨学科的训练让多种能力相互碰撞、彼此成就,长期坚持,有助于孩子在思维灵活度、艺术鉴赏力与沟通表达等方面实现综合跃升,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绪表达渠道单一化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口语陈述或书面练习视为情绪表达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却忽略了学生在表达偏好、语言水平和性格特质上的差异。对于词汇积累相对薄弱、性格偏内向的儿童来说,单靠说或写并不足以完整传递复杂情感。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可能因为“想说却说不出”而将情绪压抑在心底,轻则影响课堂参与热情,重则演变为焦虑、退缩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妨碍其社会适应与身心健康 [1]。

(二)教学形式单调与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情绪表达教学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写”的传统模式,缺少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入互动体验的环节。课堂内容常常千篇一律,既缺乏趣味性,也难以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情绪需求。学生在缺乏代入感的环境中往往难以持续投入,表达积极性自然下降。同时,课程设计很少基于个体差异展开,例如忽视不同性格、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所面临的真实情绪困惑,导致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三)教师专业引导能力不足

情绪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懂艺术、懂儿童心理”的双重要求,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在艺术素养或心理辅导技巧上存在短板。有的教师对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所蕴含的情绪意味了解有限,因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借助艺术形式表达内心;也有教师在察觉学生情绪信号、做出及时干预方面经验不足,可能错过最佳疏导时机。专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情绪表达渠道的拓宽与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

(四)家庭与学校教育脱节

家庭是情绪教育的重要场域,但许多家长对情绪表达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也缺乏与学校配合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情绪表达策略,如果在家得不到回应甚至被忽视,很容易半途而废。家校沟通不畅不仅削弱了教学连贯性,还可能让孩子对表达情绪产生混淆与挫败感,最终限制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绘画写话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的具体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表达情绪的兴趣

在低年级课堂里,孩子的思维以形象为主,抽象情绪往往难以直接诉诸语言。绘画写话先让他们拿起画笔,把“开心像一轮太阳”“难过像一场雨”这样朦胧的感受变成看得见的色块与线条;随后,再用简单句子为画面“配音”,讲出故事和心情。一幅画、一段话,情绪就有了形和声。这样的创作过程生动、具体,远比单纯说或写来得有趣。持续练习以后,孩子会逐渐体会到“表达是一件开心事”,从而愿意主动分享心情,逐步摆脱因羞怯带来的沉默 [2]。

(二)增强学生情绪表达的精准性和丰富性

仅靠口头描述,低年级学生常把复杂情绪混为“难过”或“生气”。绘画写话为他们准备了更细腻的表达工具:颜色浓淡、线条粗细、构图疏密都能传递不同情感。教师在点评时,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用深蓝,而不是浅蓝”“这条斜线想说明什么”,再让孩子用恰当的词汇补充说明。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学会用“失落、焦虑、激动”这种更精准的词语,还能通过对比、拟人等写作手法让情绪层次更丰富。艺术元素与语言细节双向加持,使表达既准确又有温度,对语言能力和审美创造力都有正面推动。

(三)改善学生情绪识别与理解能力

绘画写话不仅是输出,更是一次自我观照。孩子在动笔前要先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心情?”动笔时要思考:“什么样的画面最能代表这种心情?”作品完成后再用语言回顾:“这幅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自问—创作—反思”的闭环,让情绪识别不再停留在模糊感受,而变得具体可感。课堂分享时,孩子互相观摩、倾听,再加上教师引导他们给情绪分类、追溯成因、讨论解决策略,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仅读懂了自己,也学会理解与共情他人。

(四)提升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把情绪画出来、写出来,其实也是在与情绪“对话”。当孩子发现用橘黄色能让自己振奋,用舒缓的曲线能让紧张情绪慢慢平复,他们便拥有了可操作的调节手段。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下次不安时,还可以画一幅怎样的画?”在一次次创作与回顾中,学生学会提前察觉情绪波动、主动寻找调节办法。这样的训练日积月累,会转化为面对挫折时的韧性与乐观,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五)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对教师而言,学生的画面与文字是一扇通往内心的窗。通过色彩运用、故事内容甚至空白处的留白,教师可以更早捕捉到孩子的情绪信号,及时给予关怀或指导。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便更愿意信任老师,课堂氛围随之变得温暖。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让情绪教育自然融入日常教学。

(六)构建家庭与学校情绪教育的有效联动机制

绘画写话轻松跨越课堂边界。孩子把作品带回家,与父母一起欣赏、讲述创作过程,家长就能直观了解孩子近期的情绪状态。学校可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作品或分享创作心得,引导家长学习如何在家中延伸同样的表达方式。家长的积极回应反过来强化了孩子的表达动力,家校形成良性循环,情绪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效果更加持久。

结论

绘画写话把绘画的直观表现力与文字的细腻描述力融为一体,为低年级学生情绪表达难题带来了一条可操作、见成效的新路径。课堂实践显示,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会主动探索颜色和线条背后的情感含义,再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讲述画面故事,这种双向激活不仅点燃了表达兴趣,也让情绪呈现更精准、更丰富。

参考文献:

[1] 吴海萍 . 小学生如何识别情绪和影响他人的情绪 [J]. 科学之友 ,2025,(05):54-55.

[2] 刘春燕 . 浅谈小学生同伴关系对情绪表达能力的塑造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04):13-15.

本文为“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结题“绘画写话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2020ZXXL-ZX72)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