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培素养,千文润心健精神

作者

曹心桐

陕西省宝鸡中学 721013

一、五育融合与语文育人的内在逻辑:以文为桥,育心为旨

“五育融合”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重构,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哲思、思维方法、审美意境、劳动智慧等,构成了五育融合的载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没有情感浸润的教学则是空洞的教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本质是通过“千文”的浸润,实现“润心”的目标——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塑造其健全人格。

从心理健康视角看,五育融合对学生心理的促进具有多维价值:德育引导价值认同,减少价值迷失的焦虑;智育提升认知效能,增强应对挑战的自信;体育培育坚韧意志,缓解压力积累的情绪;美育丰富精神世界,提供心灵疗愈的养分;劳动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构建自我价值的支点。五育如同五根支柱,共同支撑起学生心理健康的“精神大厦”,而语文则是串联五根支柱的“钢筋”,让育人目标在文本解读与实践活动中自然落地。

二、五育融合培素养:以语文为基,筑造全面发展的“素养生态”

(一)德育铸魂:在文本解构中确立价值坐标

德育是五育之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是德育的天然素材。教师需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内核,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学习《论语》“仁”“礼”思想时,可设计“当代生活中的‘仁道’”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校园交往、社会现象谈理解,将“克己复礼”转化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现代交往准则,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

(二)智育启思: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

智育的核心是思维发展,语文教学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面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可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性别观念、个人性格等多维度分析成因,而非简单归因于“封建礼教”。这种多角度思辨训练,能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避免非黑即白的认知偏差,面对压力、挫折时,更易理性应对。

(三)体育强志:在情境体验中锤炼意志品质

体育的精神内核是坚韧与协作,语文教学可通过文本延伸的实践活动融入体育元素。讲解《老人与海》时,可组织“模拟海上捕鱼”团队挑战赛:学生分组用竹竿“打捞”象征“马林鱼”的道具,在协作中克服困难;感受“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美育怡情:在审美体验中滋养精神世界

美育是心灵的“净化器”,经典文本是美育丰富的资源。赏析《荷塘月色》时,可通过“三感体验法”实施美育:听觉上配乐朗诵,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视觉上展示荷塘图片,想象文本的画面美;触觉上让学生触摸荷叶、荷花,体会“出淤泥而不染”的质感美。多感官的审美体验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放松身心,丰富精神世界。

(五)劳育立行:在实践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在付出中体会意义,语文教学可结合文本设计劳动实践。学习《芣苢》《插秧歌》等描写劳动的诗歌,可布置“校园劳动日志”写作任务:学生参与图书馆整理、教室布置等劳动,用文字记录过程与感悟。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擦净黑板上的粉笔灰,像拂去诗句中的晦涩,原来劳动和读书一样,都能让人心里亮堂。”这种劳动与写作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千文润心健精神:以融合为径,构建心理健康的“培育闭环”

五育融合促进心理健康,需形成“文本浸润—实践体验—反思内化—行为外化”的闭环,让“千文”的滋养转化为健康的“精神”。

(一)以任务群为纽带,实现五育“隐性融合”

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为五育融合提供了载体。例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以“‘平凡中的伟大’主题探究”为核心,整合多文本开展活动:阅读《史记·陈涉世家》(德育:反抗精神与责任)、分析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智育:思辨能力)、改编“陈涉起义”短剧并排练(美育:表演与协作)、制作剧本道具(劳育:动手实践)、剧中“行军”场景设计体能挑战(体育:意志培养)。将五育目标隐藏于主题探究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素养提升与心理成长。

(二)以生活为镜,促进文本与现实的“情感共鸣”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情感的积极流动,语文教学需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学习《我与地坛》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下“我与 __(家人 /朋友 / 校园一角)的故事”,从体会史铁生对母爱的愧疚与感恩,迁移至对身边人的理解。这种“文本情感—个人体验”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接纳负面情绪,学会与人和解,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三)以评价为引,强化“素养—心理”的正向反馈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评价应兼顾素养与心理。可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收录学生的思辨笔记(智育)、劳动日志(劳育)、审美创作(美育)、体育活动感悟(体育)、道德反思(德育)等材料,定期让学生回顾进步,教师则侧重肯定其“坚持”“协作”“共情”等心理品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强化“付出即收获”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四、结语

五育融合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路径。五育是渗透在文本解读、实践活动、评价反馈中的有机整体,当文字中的德育光芒、智育思辨、体育力量、美育芬芳、劳育温度交织在一起,必将滋养出澄澈、坚韧、丰盈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 [M]. 万卷出版公司,2010.

[2] 王健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研究,2009 (09).

[3] 林崇德 .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J]. 教育研究 , 2021(05).

[ 本文系 2025 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