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豫剧老生的表演特征
任喜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
豫剧在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豫剧形成了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为基础的完整表演体系,其中“生行”又细分为大红脸(正生)、二红脸、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多个分支。老生作为豫剧生行的重要门类,主要扮演年高的将帅、高官、员外、贤士、义仆等人物形象,如《对花枪》中的罗艺、《卖苗郎》中的周云太等,在豫剧舞台艺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豫剧老生的角色定位与行当划分
在豫剧传统的行当体系中,老生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表演规范。豫剧生行最初分为四生:大红脸、二红脸、边生和小生,随着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生行逐渐细化为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多个分支。其中老生的角色类型丰富多样,根据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将帅型老生,如《打金枝》中的唐王等,这类角色多为朝廷重臣或帝王将相,气度恢弘,胸襟宽广;二是文官型老生,如《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明等,多为清正廉明、明辨是非的官员形象;三是贤士义仆型老生,如《卖苗郎》中的周云太等,多为忠厚长者或忠心仆人形象。这些角色虽然身份各异,但大多具有正直、仁厚、忠诚等正面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长者”角色的道德期待。
从表演分工来看,豫剧老生“重唱、念、做三功”,尤其注重唱功的表现力。老生的表演风格则更为沉稳庄重,动作幅度相对收敛,讲究“动作沉稳,步履蹒跚”,通过台步、抖功、翅功等程式化语言表现人物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地位。在豫剧传统中,老生多挂“黑三”或“苍三”髯口,通过髯口的甩、抖、捋等技巧辅助情感表达,形成独特的表现语汇。
值得注意的是,豫剧老生与“大红脸”在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上有交叉也有区别。大红脸多扮演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的中年男子,如《过五关》《古城会》中的关羽等,表演上“重功架气度,动作开阔大气,豪迈英武”;而老生则更侧重表现人物的年龄感和沉稳气质。这种行当间的流动性既体现了豫剧表演体系的灵活性,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豫剧老生的唱腔艺术与发声技巧
豫剧老生的唱腔艺术是其表演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分于其他行当的核心标志。老生唱腔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润腔技巧,既遵循豫剧声腔的普遍规律,又具有行当专属的表现特点,构成了豫剧音乐美学的重要载体。
(一)发声体系与嗓音运用
发声体系与嗓音运用方面,豫剧老生唱腔主要采用“大本嗓”(真声演唱)与“二本嗓”(假声演唱)相结合的混声唱法。传统上,豫剧生行唱腔被简单划分为大本腔和二本腔两种类型,但这种划分方式显得过于绝对,实际上老生唱腔是“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混声比例不同”的发声状态。唐喜成创立的唐派唱腔“高亢激昂、刚健洪亮”,虽以假声比例居多但仍包含明显的真声色彩;而刘忠河的刘派唱腔在高音区有明显的假声成分,实为“混声之中真声比例居多”。这种混声技巧使老生唱腔既能保持男性嗓音的阳刚质感,又能轻松驾驭豫剧高亢的音域要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豫剧男声唱腔高音大本嗓(真声)上不去、低音二本嗓(假声)下不来的问题”。在具体发声方法上,豫剧老生讲究“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的基本状态,通过腹式呼吸形成稳定的气息支撑。同时,老生唱腔注重“高位置”发声,即保持“上丹田”的共鸣感,避免声音“白、塌、窝、闷”等不良状态,使声音通透明亮,富有穿透力。
(二)润腔技巧与风格表现
润腔技巧与风格表现方面,豫剧老生唱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装饰性唱法。一是灵活运用真假声转换技巧,根据角色情绪和唱词内容在真声与假声之间自然过渡,如表现悲痛情绪时多突然转入低沉的真声,而抒发慷慨情怀时则多用高亢的假声;二是讲究润腔处理,通过上滑音、下滑音、颤音等装饰音对基本唱腔进行美化加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其中,地域流派与唱腔差异也是豫剧老生唱腔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豫东调演员代表刘忠河与豫西调演员代表李树建的唱法差异,便可得知地域流派与唱腔之间的差异关系。
可见,豫剧老生唱腔的高亢激昂、刚健浑厚既反映了中原人民豪爽耿直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传统社会对男性角色,尤其是长者角色的声音期待。老生所扮演的多为德高望重、主持正义的人物,其唱腔的恢弘气势与角色的社会地位和道德权威形成同构关系。
三、豫剧老生的身段程式与表演语汇
豫剧老生的舞台表演不仅以唱腔见长,其独具特色的身段程式和表演语汇同样是塑造人物、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老生的身段表演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将角色的年龄特征、身份地位和性格气质外化为可视的舞台形象。这些身段程式既遵循戏曲表演的普遍规律,又融入了豫剧特有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表演语汇。
其一,功架与台步是豫剧老生最基本的身体语言。老生表演讲究“功架气度”,通过身体姿态和行走方式表现角色的年龄感和庄重气质。尤其在扮演年迈角色时,常通过微微弯曲的膝盖和略显拖沓的步态表现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其二,髯口与水袖的运用是豫剧老生表演的独特技艺。如愤怒时常快速甩动髯口,沉思时缓慢捋须,悲痛时颤抖胡须等,这些动作与面部表情、唱念表演相配合,能生动传达角色的内心活动。水袖同样是老生表演的重要媒介,通过抛、收、抖、转等技巧表现不同的情绪状态。
其三,表情与眼神的运用在老生表演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眼神作为“心灵的窗户”,在老生表演中尤为关键,如《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明在审案时锐利的目光、《打金枝》中唐王面对女儿哭诉时既严厉又慈爱的眼神等,都能生动传达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其四,特殊技巧与绝活方面,豫剧老生也有一些行当专属的高难度表演程式。如“僵尸摔”,是一种身体笔直后仰倒地的技巧,用于表现角色昏厥或死亡的瞬间,需要演员具备极强的腰背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此外,帽翅功等也是老生演员需要掌握的特技。这些技巧既考验演员的身体素质,也要求其具备将技术转化为艺术表现力的能力,避免陷入单纯炫技的误区。
可见,豫剧老生的身段程式体现了戏曲艺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老生的台步、功架等并非对生活动作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夸张、变形、节奏化等艺术处理,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舞台真实。
结语
通过对豫剧老生表演特征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全面把握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美学特质、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豫剧老生作为豫剧行当体系中的重要门类,在唱腔艺术、身段程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表演体系,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剧种个性。其经验与启示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璇.《浅析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今日科苑》,2009(23).
[2] 钱兴亚,于光 .《浅谈豫剧中各行当的唱腔特点》,《青年文学家》,2011(18).
[3] 李磊.《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丑角艺术探析》,《当代戏剧》,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