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思辨性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策略

作者

雷润

昭通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 657000

引言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思辨性写作作为一种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于一体的写作方式,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性写作的重要性

思辨性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载体,它并非简单的“观点表达”,而是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展开逻辑推演、价值辨析与深度探究的思维体操。这种写作能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惯性,让学生学会在复杂文本中挖掘多重意蕴——比如从《红楼梦》的家族兴衰中既看到制度的局限,也体察人性的复杂。它将写作从“文字游戏”升华为“思想锻造”,促使学生在论点构建中锤炼证据意识,在反驳质疑中培养批判精神,在多维视角中涵养辩证思维。对高中生而言,思辨性写作不仅是应对考试的工具,更是未来步入社会后,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判断、清晰表达的基础能力,其价值远超“写作技巧”本身,直抵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2 思辨性写作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思辨性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仍处于“表层化”阶段。课堂上的写作训练多停留在“提出观点 + 举例论证”的模式,学生的“思辨”常表现为对对立观点的简单罗列,缺乏对论证逻辑的深度打磨——比如谈论“科技发展的利弊”,仅分别列举优点与缺点,却无力分析利弊转化的条件与边界。教材中的思辨资源未被充分激活,许多富含辩证思维的文本(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治国之道),被简化为“翻译 + 主旨归纳”的知识点,失去了作为思辨性写作范本的价值。评价体系的导向也存在偏差,过度关注“立意新颖”“语言流畅”,对论证的严密性、逻辑的自洽性要求模糊,甚至将“偏激的深刻”误判为“思辨的锋芒”,这种误读让学生在写作中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忽视思维的严谨性。

3 思辨性写作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跳出“知识本位”,直指思辨能力的核心要素。目标应分层且具体:基础层要求学生能清晰界定概念——比如写“勇气”时,先区分“鲁莽”与“勇敢”的边界;进阶层强调论证的逻辑性,能识别并避免“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逻辑谬误;高阶层则聚焦多维视角,能在同一问题中看到不同立场的合理性,如从“愚公移山”中既肯定坚持,也理解变通。目标调整需呼应文本特质,面对议论性文本,侧重“论点构建与反驳”;面对文学作品,侧重“多重解读与价值辨析”。这些目标不应是静态的“清单”,而要随学生思维发展动态更新,让每个阶段的写作都有明确的思辨进阶方向。

3.2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选择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构建“思辨性文本资源库”,打破教材与生活的界限。教材内容的挖掘要深至“思维肌理”,分析《赤壁赋》中苏轼如何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构建人生哲学,拆解其论证的逻辑链条;引入的补充材料应具有“争议性”,如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属于经典”的讨论、“算法推荐的利与弊”的分析,这类内容本身就自带思辨张力,能自然激发写作欲望。内容选择要兼顾“经典性”与“现实性”,既让学生从《论语》的“仁礼之辩”中汲取思辨智慧,也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比如“校园手机管理”中的自由与规则,让写作从“书斋里的空谈”变为“生活中的思考”,内容成为思辨的“支点”而非“终点”。

3.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让思辨过程“可见可感”。“问题链引导法”可替代传统的写作指导,围绕核心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写“传统与创新”时,先问“传统是创新的枷锁还是根基?”再问“哪些传统值得坚守,哪些需要突破?”最后问“创新如何在传统中找到支点?”迫使学生深入思考而非停留在表面。“辩论式写作”能激活批判思维,让学生先以某一观点写作,再站在对立面反驳自己的论证,在自我博弈中发现逻辑漏洞。“文本互鉴法”则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本的思辨方式,比如将《过秦论》的“归因分析”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盛衰之理”对照,学习不同的论证路径。这些方法的核心是“留白”,教师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成为思辨的“助产士”,在学生思维卡壳时轻轻推一把。

3.4 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评价的改革要重构“思辨导向”的标准。评价维度需从“结果”转向“过程”:关注学生是否能在写作中清晰呈现思考轨迹——比如论点是否有概念界定,论据是否能支撑观点,论证是否考虑到反例;关注逻辑的严密性,而非辞藻的华丽,哪怕语言朴素但论证周详,也应获得肯定。评价方式可采用“双评制”,教师评阅侧重“逻辑自洽度”,学生互评侧重“观点启发度”,让评价本身也成为思辨的过程。评价反馈要具体到“思维层面”,不说“论证不充分”,而指出“你列举的例子只能说明A,无法证明B”;不说“观点片面”,而提示“如果考虑到 C 情况,你的结论是否需要补充?”这种评价不只是打分,更是一次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修改中理解“何为真正的思辨”。

结语

思辨性写作的融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综合考量与创新。通过设定与调整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确保思辨性写作的训练有的放矢,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与选择教学内容,则能让思辨的种子在丰富的文本土壤中生根发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思考深度。创新与应用教学方法,使思辨过程变得可见可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改革与实践教学评价,则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且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思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会会 . 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2] 邹得胜.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