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的基本路径研究

作者

陈军辉

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常以“好词好句”“中心明确”等成人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儿童过早学习“套题”“套段”。据笔者对某市 4 所小学 368 名四年级学生的问卷,71.3% 的学生把作文视为“写给老师看的作业”,而非“说自己的话”。作文教学“去儿童化”已严重背离课程初衷,亟须寻找回归儿童的路径。

一、“儿童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1. 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拥有独特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与“童话逻辑”。2. 言语生命:作文是儿童的“精神游戏”,应满足“被倾听”与“自我实现”的需要。3. 发展适宜:遵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原有口语经验与书面语之间搭建“脚手架”。

二、基本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写作:让作文“长”在儿童的日子里

1. 课程资源:将教材单元主题与班级即时生活并置。例如三年级上册“观察植物”,正值校园桂花盛开,教师设计“桂花节”跨学科项目:赏桂花—闻桂花—尝桂花酱—查资料—写《桂花的悄悄话》。

2. 写作契机:把“突发小事”转化为写作事件。午睡时一只蜜蜂飞进教室,教师立即暂停上课,引导学生“跟踪蜜蜂”,随后写《蜜蜂迷航记》。

3. 支架工具:“生活便签本”─鼓励学生用图文混合方式随时记录“今日最心动一刻”,每周择一篇扩展成作文。

(二)游戏化写作:让作文“动”在儿童的身体里

1. 身体游戏:二年级《有趣的声音》单元,教师组织“声音盲盒”游戏:学生蒙眼抽取沙锤、三角铁等物品制造声音,伙伴猜并写下“声音画像”。

2. 角色游戏:五年级《形形色色的人》,设置“班级人物档案馆”情境,学生化身“记者”采访同伴,完成人物小传,最后装订成“真人图书”在年级漂流。

3. 规则游戏:四年级“童话接龙”——教师开头“那一天,书包突然开口说话”,每组续写一段,要求既承接上文又设置悬念,最终合成班级童话《书包旅行记》。

(三)故事化写作:让作文“飞”在儿童的想象里

1. 图像故事:低年级采用“四格漫画”模板,学生先画后写,降低书面表达门槛;高年级用“故事山”(起—承—转—合)模板,帮助掌握叙事结构。

2. 跨界故事:读完《西游记》后,科学教师讲“沙尘暴的形成”,学生写《如果沙尘暴遇上孙悟空》的科幻故事,实现文学与科学的想象嫁接。

3. 声音故事:借助“喜马拉雅少儿”平台,学生录制“睡前故事”音频,文字先成稿,再口语讲述,最后根据收听反馈修改文本,完成“声音出版”。

三、评价方式的儿童化转向

1.读者意识:建立“同伴—家长—网络”多元读者群,如把《我的昆虫记》上传到班级公众号,收集点赞与留言。

2. 过程性档案:采用“成长袋”收集草稿、同伴互评表、录音、照片,强

调“我如何写成”而非“结果好坏”。

3. 激励性评语:教师用“童化语言”写评语,如“你把桂花写得香到老师的茶杯里了”,并配“小作家勋章”。

四、结论与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以儿童经验为起点,以儿童文化为语境,以儿童发展为旨归的三重回归。生活化解决“写什么”,游戏化解决“怎么写”,故事化解决“写得有味”,三者螺旋上升,最终指向儿童言语生命的自由生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跟踪不同年段儿童“儿童化”写作的纵向发展,并探索数字化工具(如AI 绘画、语音转写)在其中的支持作用。

结束语

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课题。通过本研究提出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基本路径,能够为儿童构建一个更加适宜的作文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然而,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使“儿童化”教学路径更加完善和有效。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儿童的作文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相信随着“儿童化”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基本路径的不断优化,小学作文教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情境教育精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 吴忠豪 .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作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 王崧舟 .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陈军辉,女,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中心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