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项目的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范书昊

苏州大学 215000

引言

在“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继续教育正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面对学习者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传统线下、灌输式培训模式已难适应。数字化转型成为继续教育学院提升服务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培训项目设计需融合技术工具,重构教学逻辑,优化流程与评价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过程智能与结果可持续,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更新,更是理念、模式与体系的重塑。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数字化改变了信息获取与知识传播方式,从“单向供给”转向“多源聚合 + 主动学习”,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同时,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异地同步、跨区域共享。课程设计也从“知识点驱动”转向“任务驱动、能力导向”,强化实用性与应用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使学习行为可追踪、教学服务更精准,推动培训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因此,继续教育学院需从供需两端重构项目逻辑,构建以数据为基础、服务为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新生态。

二、数字化背景下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创新设计路径

培训项目创新设计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数字化赋予学习者更高自主性,项目设计应尊重个体差异,在内容编排、资源组织、学习路径上提供多元选择,如模块化课程结构,支持自由组合学习计划。同时构建“线上+ 线下 + 混合”教学模式,融合SPOC、翻转课堂等形式,提升参与度与交互感。优化学习体验,强化动机激发、任务驱动与即时反馈机制,增强满意度与粘性。在资源建设上,加强精品课程与知识图谱建设,引入外部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在技术上,利用智能推荐、路径追踪与行为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服务,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培训体系。

三、继续教育学院数字化培训项目的实践探索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一些继续教育学院已在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中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以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该院依托自建的智能学习平台,构建了覆盖职业技能、管理提升、通识素养等多个领域的线上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企业员工、基层干部、高校教师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课程包,通过“项目定制 + 平台托管 + 数据服务”的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综合培训解决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自学 + 线下研讨 + 项目实践”三阶段教学设计,确保学员在知识吸收、能力锻炼与实践应用三个维度均衡发展。同时,学院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员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生成学习画像,为教师教学调整与后续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在项目管理方面,学院设有专门项目团队,涵盖课程设计、技术运维、教学督导、学员服务等多个职能,实现项目运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在评价机制上,除传统考核外,还引入学习成果展示、项目汇报、过程参与等多维度评价手段,更全面反映学员成长与项目成效。实践表明,数字化手段不仅提升了项目效率与影响力,也增强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与组织满意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培训生态。

四、当前数字化培训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数字化转型为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一方面,在平台建设与内容更新上投入不足,导致资源滞后、体验欠佳,难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对数字教学手段掌握不够,缺乏对线上教学场景的深入理解,易出现“照搬线下”或“形式化”问题,影响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此外,部分培训项目缺乏清晰的定位与目标导向,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岗位需求,学员参与度不高、完成率偏低。技术层面也存在系统稳定性差、功能模块单一、数据分析不精准等问题,制约了数字化管理的深入发展。在管理机制方面,对数字化项目运行缺乏系统规划与专业支持,缺少成熟的运行规范与评价标准,导致项目组织松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化转型需要从理念、组织、资源、机制等多方面系统变革,而非简单的技术替代与平台引入,这对学院的管理水平、教师素养与服务体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实现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真正转型与升级,必须正视问题、系统应对,从顶层设计到细节实施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

五、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字化培训生态体系

面向未来,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数字化发展应超越单点技术应用,着力构建可持续、可进化的教育生态系统。首先,应坚持“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围绕社会发展趋势与岗位能力要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提升项目的现实价值与生命力。其次,应加强平台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升级,构建“内容开发—学习实施—数据分析—服务反馈”全流程数字链条,实现教学与管理的智能协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快“数字素养 + 教育能力”复合型师资队伍培育,提升教师在数字环境下的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与互动引导能力。在机制保障上,应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与数据驱动决策体系,推动项目质量持续提升与服务精细化发展。同时,应鼓励跨机构、跨领域合作,推动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路径并行的发展格局。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与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将朝着“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的方向迈进,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成长”再到“价值共创”的转变,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数字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数字化转型为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项目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强大动力。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培训项目的理念、模式、内容、路径乃至管理体系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平台为支撑的教学组织、以数据为驱动的过程管理,继续教育学院能够显著提升项目的专业性、适应性与服务力。然而,转型过程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需要继续教育学院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资源配置、强化教师培养、完善机制保障,推动培训项目真正实现系统性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未来,继续教育将不再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数字化则是其发展的核心引擎。

参考文献:

[1] 王霖 . 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布局“ 1+2+3+X ”以优质继续教育赋能每一位学习者 [J]. 在线学习 ,2024,(12):49-51.

[2] 汤霓 , 邱懿 . 新中国成立 75 年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边界演进及对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构建中国教育新图谱的视角 [J]. 职教论坛 ,2024,40(12):5-13.

[3] 武丽志 . 强国建设,继教何为 ?——教育强国视域下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责任担当与发展路径 [J]. 终身教育研究 ,2024,35(06):3-11+64.

[4] 王灿 , 胡俊鹏 , 黄璞 .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09):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