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质量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作者

徐玉微

身份证号:532328199510160020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物质载体的总和,是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础。它强调从“被动合规”向“主动追求卓越”的转变,注重全员质量意识的培育、质量行为的规范以及质量氛围的营造。从质量文化视阈审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突破传统保障模式的局限性,深入挖掘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文化因素,为构建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保障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一、质量文化视阈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在质量文化视阈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从教育本质来看,此举有助于回归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促使高校摆脱“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将教学质量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文化浸润让师生形成“质量至上”的共识。从学生发展角度,体系的完善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质量文化所倡导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也将助力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深厚的质量文化相结合,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此外,这一体系的构建还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质量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构建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价值观

理念是最高的层次,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的基调。因此,高校要形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自觉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通过开设专门课程,通过开展道德、职业意识教育等途径灌输“办学质量就是生命线”的思想,鼓励全体教职工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鲜和教学方式的丰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期对未来的持续学习抱以乐观的态度,自发地参与教学过程活动,并能给出有益的建议,同时将这种高质量的理念纳入学校长远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教育氛围。

(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规则的层级架构系统是规定形成的依据,应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具体规定。一方面对于课程开发部分要制定课程标准审核的规定、选用教材的标准、优秀课程建设的规定等等,确保课程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要完善预习、讲课、试题批改、实验室实践等过程规定,并建立教学日记记录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来对教学进行监控。对于教师发展规定应该制定教师的培训计划、教学能力的鉴定方式、教学工作成就奖励制度等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最后在学生评价上,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融合课上表现、考试成绩、问卷调研等方式来综合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

(三)构建闭环的质量保障机制

重点是稳定运行层级,需要建立“目标—监控—测评—反馈—改进”的闭环。首先根据学校的规划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具体落实教学品质目标,并确立各部门和员工的教育品质责任;其次,建立多维的监控结构,通过师评、同行、生评、公民监测等方式,获取即时教育教学信息;然后,建立专业教导品质评估机构,用量化和质化的结合方式,客观评价教育品质,形成测评报告;再次,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到相关机构与人员,明确改进方案和修改期限;最后,跟踪修改情况,确保常态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保证教学品质不断提升。

三、质量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路径(一)强化质量文

化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载体强化质量文化建设与教育是推进保证系统的实施关键的基础。高校可通过网络、校报、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对质量文化内涵及其重要功能进行传播,展现优秀教师授课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等;定时进行教学品质研讨会、质量文化节等活动,通过专业讲师演讲,师生参加质量主题探究研讨,增强其质量意识以及主动意识。另外将质量教育内容嵌入新生入校教育中及教师岗位培训工作当中,确保从头至尾的质量思想扎根师生心中。

(二)推动师生参与质量共建

教与学的积极参与是有效保证教学水平的前提,是该体系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高校可通过设立教员和学生组成的教育管理机构,如设立教学委员会或聘任学生教学信息员等让教员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课程建设、教学方案改革、教学评价等重要决策之中,同时鼓励教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及反馈,使教与学做到“双管齐下”,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的局面。此外,通过鼓励和监督对在教学水平提高上作出贡献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以此激励他们参与质量提高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保障效能

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实力。高校可以搭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对教学数据进行实时性采集、分析,如通过智慧教室终端监控授课情况,或者通过学习平台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效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为教学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建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给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评价,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时间有效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所在,构建以质量文化为引领的保障体系,是高校实现教学质量长效提升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剖析质量文化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在关联,指出当前体系中存在的文化层面短板,并提出针对性构建路径,为高校质量建设提供了思路。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蹴而就,后续研究可结合具体高校案例,深化实践层面的动态优化机制探索,助力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 全球教育治理与中国作为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1-2.

[2] 李立国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新秩序 [J]. 探索与争鸣 ,2019(9):18-19.

[3] 范唯 . 深化评估分类改革助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