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数字赋能劳动教育课堂实施策略的创新与评估
曾敏
宁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邮编:157499
摘要:在“双减”政策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关注。高中语文课程通过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结合,探索数字化创新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分析劳动教育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契合,提出项目式学习、数字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联动等实施策略,构建评估机制。研究表明,数字赋能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知,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应整合数字资源,强化师资培训,促进协同育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数字赋能;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语文学科在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通过教材中反映劳动者形象的文本,如《背影》和《社戏》,语文课堂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数字技术的进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为语文课堂带来创新空间。本文探索数字技术在高中语文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实施策略,并通过评估体系验证其效果,为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数字赋能背景下高中语文劳动教育课堂的价值重构
在传统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活动层面,缺乏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导致形式主义,难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统一。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和能力培养上高度契合,语文教学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劳动主题的诠释,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意义,激发劳动情感认同。借助数字技术,如AR/VR技术,可以将劳动场景变为可视化、可交互的学习素材,提升学生的实践和信息素养。通过“语文+劳动”数字资源库,将劳动主题素材进行整合,提供可迁移、可拓展的教学资源,重构语文劳动教育课堂的教学生态和育人价值体系,实现多维资源整合和多层次知识建构。
二、高中语文劳动教育课堂数字赋能策略的实践探索
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应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进行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首先,通过项目式学习构建“劳动主题语文单元”,设计跨文本、跨媒介的任务,如“劳动者形象描写”、“劳动与社会发展”等,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学习管理平台,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与协作。其次,通过数字资源增强课堂互动性,利用语音识别系统、词频统计等工具,提升学生语言敏感度与文本解读能力。再者,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机制,如“线上劳动故事分享会”和“语文实践+劳动体验”活动,通过语言表达促进劳动体验的内化与升华。此外,使用人工智能问答系统和语义分析工具,实现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这些策略提升课堂效率与趣味性,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多维提升。
三、高中语文劳动教育课堂数字化教学的评估机制构建
为科学评估数字赋能语文劳动教育课堂的实施效果,需要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估体系,涵盖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行为变化等方面。评估主体包括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和系统智能分析,以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在学习过程方面,利用学习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在线参与度、资源使用频率、互动交流数量等数据,分析学习投入与习惯变化。在学习结果方面,通过劳动主题作文、项目展示、知识测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劳动认知。在学习态度与行为变化评估中,设计反思日志、情感调查问卷等工具,跟踪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变化,评估劳动教育的内化成效。智能评价系统可辅助评分作文质量、表达逻辑和文本深度,与教师评价形成互补,提高评价准确性与公平性。通过数据反馈与可视化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正向循环。
四、数字化融合背景下高中语文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数字赋能在高中语文劳动教育课堂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其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一线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数字工具的理解与操作不够深入,导致技术使用流于表面,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在软硬件设备、技术支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不平衡,制约了数字化教学的普及程度;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面对多媒体内容容易分心,学习效率不高,且缺乏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深层理解。对此,应采取多维度应对策略。一方面,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校本研修、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其教学设计与技术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网络环境、终端设备与教学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通过学习习惯指导、劳动意义引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其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出台相关标准与操作指南,为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确保数字化教学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五、结论
高中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数字赋能理念贯穿于语文劳动教育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教育内容、方式与评价的多维创新。本文从数字化视角出发,围绕语文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教学特征,提出了项目化设计、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联动、智能化评价等策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施与评估体系。研究表明,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也深化了其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应继续加强数字化劳动教育研究,推进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持续创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李岑婧璇.积极语用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4.DOI:10.27807/d.cnki.cgzmz.2024.000095.
王丰.基于任务情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佳木斯大学,2024.DOI:10.27168/d.cnki.gjmsu.2024.000043.
黄美琪.基于变易理论的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