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程法刚

涉县鹿头乡东安居小学 056402

引言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关注个体差异成为核心诉求。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跟不上”。差异化教学理念强调依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过程与评价,为破解此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1. 理论基础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生拥有不同智能组合与优势领域。数学学习里,有的学生逻辑- 数理智能突出,擅长推理计算;有的空间智能强,对图形几何理解敏锐;有的身体 - 动觉智能好,操作活动更易掌握概念。这要求教学不能单一标准衡量,分层教学为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正是多元路径的体现。

本杰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时间和合适条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学习差异源于学习速度和所需帮助不同,而非能力上限。分层教学设定不同层次目标,提供差异化资源与辅导,确保各层学生都能进步,是“掌握学习”理念的实践延伸。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关注学生现有与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区域,借助“脚手架”支持促进发展。分层教学核心在于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合适挑战与帮助,教师针对各层“最近发展区”设计任务和指导策略,推动学生认知跃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分层教学设计开放性、探究性任务,鼓励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探索、合作与表达,利于其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尊重学生情感、需求和尊严,分层教学避免标签化、注重动态流动和过程激励,能保护学生自尊,激发学习动机。

从现实层面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为分层教学提供政策依据。小学数学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学生在数感、符号意识等方面差异巨大,统一教学难以兼顾。课堂观察和调研也显示,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习惯差异显著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实施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分层模式,顺应教育规律、响应课标要求、直面教学现实,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必然选择,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2. 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在分层维度与标准上,摒弃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做法,强调多维度综合评估。依据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前测、单元测验)、认知能力(如数感、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学习风格(观察、动手、合作偏好)、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习惯及自信心等,通过诊断性评价、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分层通常设为基础层(侧重补基、习惯养成)、发展层(侧重巩固、能力提升)和提高层(侧重拓展、创新探究),但层级名称避免使用“优、中、差”等标签化词汇,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阶段性评价结果和学生意愿,允许学生在不同层级间流动,确保分层的激励性与发展性。

教学实施流程设计是模式的核心。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进行精准学情分析,基于分层结果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并据此设计分层的教学内容、预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包。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共性 + 个性”相结合的策略:先进行面向全体的基础知识讲解与核心概念建构(共性部分),随后进入分层任务实施阶段。教师设计具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单或活动卡,基础层任务侧重概念理解、模仿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发展层任务强调知识应用、方法归纳和中等难度问题解决;提高层任务则聚焦综合运用、开放探究、一题多解或数学建模。实施中可采用分组学习、个别指导、同伴互助(如“小老师”制)等形式,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差异化“脚手架”。在课后巩固阶段,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探究型),满足不同需求,并通过分层辅导、线上答疑等方式提供个性化支持,结合形成性评价进行及时反馈。最后,支持系统构建是模式可持续运行的保障。这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需持续提升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学校层面应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向家长解释分层理念与目的,争取理解与配合。

3. 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为全面检验“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方法,从学业成就、学习情感、能力发展及教师成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量化数据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学业成绩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与实施前的前测相比,后测平均分提升明显,且各层次学生的达标率均有提高,其中基础层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上的进步尤为突出,发展层与提高层学生在综合应用与拓展探究题型上的得分率显著优于对照班,表明分层教学有效促进了不同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跃迁。

在学习情感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增强。多数学生表示分层任务更具挑战性或更易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焦虑感降低。特别是基础层学生,因获得针对性辅导和更多成功机会,数学学习自信心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层学生则因接触到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探究活动,学习动机更为强烈。在能力发展层面,课堂观察与学生作品分析显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分层小组合作任务促进了同伴互助与思维碰撞,不同层次学生在协作中各展所长。教师反馈也指出,学生主动提问、尝试不同解法的意愿增强。从教师视角看,参与研究的教师普遍经历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完”转向关注“学会”,更加注重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他们通过实践提升了设计分层任务、组织差异化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专业能力。

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实践了基于差异化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回应了学生个体差异与统一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该模式以多元智能、掌握学习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为支撑,通过科学分层、动态调整及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的系统性差异化设计,能够显著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自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实,该模式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尽管在实施中面临教师负担、心理调适等挑战,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的价值突出。因此,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林艺琳 .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J]. 读写算 , 2025, (21):94-96.

[2] 刘晓锋.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C]// 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 .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 . 旬邑县土桥镇中心小学 ;, 2025: 150-151.

[3] 沈皓东. 高职数学分层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J]. 发明与创新( 职业教育 ), 2020, (04): 82.

[4] 秦昌 . 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J]. 科普童话 ,2017,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