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的创新模式

作者

王海燕

中共利辛县委党校 安徽省亳州市 236700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的重要使命。当前,随着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建党精神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实效,成为党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当前党校建党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探索构建 " 三位一体 " 的创新教育模式,旨在为增强建党精神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1 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党校建党精神教育内容存在陈旧、缺乏深度挖掘的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理论讲解,对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拓展和实践应用阐述不足。例如,在讲解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时,多以历史事件简单串联,未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建党精神形成的影响。而且,教学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员将建党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1]。

1.2 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员被动听讲,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案例教学运用不够灵活,所选案例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引导学员从案例中汲取建党精神的养分。此外,实地教学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组织学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开展研讨交流,无法让学员真正领悟建党精神的实质。

1.3 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学员对建党精神的理解、内化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没有充分考虑学员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社会实践成果等方面。而且,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2.1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学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建党精神需要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和发展,党校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创新教育模式,将建党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2 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创新建党精神教育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员对建党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3 培养高素质干部的要求

党校是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使命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是党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建党精神教育模式,能够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建党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党性修养和政治品格,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领导人才。

3 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3.1 创新教学内容

3.1.1 深度解析建党精神内涵

深入研究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建党精神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不仅要讲解建党精神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义,还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实践应用。例如,在讲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时,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让学员深刻理解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2]。

3.1.2 有机融合

时代元素将建党精神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引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比如,在讲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时,可以结合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让学员感受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3.1.3 多元化拓展教学资源

除了传统的教材和文献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收集整理红色电影、纪录片、歌曲等影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

让学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建党精神的魅力。同时,组织学员到当地的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实地参观学习,让学员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增强对建党精神的感性认识。

3.2 创新教学方法

3.2.1 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员围绕建党精神展开讨论,鼓励学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例如,在讨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时,可以让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工作中践行这一精神。

3.2.2 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感受建党精神的力量。可以组织学员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员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还可以模拟历史场景,让学员扮演革命先辈,亲身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不易,增强学员对建党精神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2.3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学习资料、讨论论坛等,方便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线下教学则可以组织面对面的授课、研讨和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员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3 创新教学平台

3.3.1 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立专门的建党精神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学习交流、考核评价等功能的一体化。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进度,选择相应的课程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3.2 创新应用社交媒体平台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建党精神教育宣传活动。教师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建党精神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吸引学员关注和参与。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讨论、主题活动等,增强学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3.3.3 完善校际合作机制

与其他党校、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开展联合教学、学术研讨、师资培训等活动,共同探索建党精神教育的创新模式和方法。通过校际合作与交流,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结束语

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的创新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干部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党校教学中建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学员对建党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品格。在今后的党校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建党精神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拾丽莉 . 伟大建党精神在党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5,(01):100-101.

[2]金雨娇 . 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党校思政课教学 [J]. 中国军转民 ,2024,(13):77-79.

[3]张杨 . 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党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3,(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