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李菲菲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来凤路幼儿园 211113
引言
近年来,红色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其红色文化启蒙教育的探索逐渐受到关注。红色经典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需求,也是丰富幼儿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1]。
一、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的意义
1. 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感萌芽
红色经典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通过适合幼儿的改编与呈现,能让幼儿在旋律与节奏中初步感知国家与民族的正向情感。这种情感的早期渗透,并非刻意灌输,而是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在幼儿心中种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2]。
2. 促进幼儿的艺术审美发展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韵律美感,其明快的节奏、简洁的旋律适合幼儿感知与体验。幼儿在聆听、跟唱与肢体表现中,能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丰富艺术体验,进而促进审美感知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滋养。
二、红色经典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构建浸润型红色经典主题活动
构建浸润型红色经典主题活动的理论支撑源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的核心思想,强调教育应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与生活经验,通过持续、自然的渗透使红色文化元素内化为幼儿的情感认知 [3]。
在实践中可设计为期一周的“红色小歌谣”主题活动,将红色经典音乐片段分解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晨间活动时,播放节奏明快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童谣改编曲,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跟随旋律自主摆动身体;区域活动中,在美工区提供红色主题的绘画材料,让幼儿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改编儿歌,自由创作与音乐相关的图画;午餐前的过渡环节,教师轻声哼唱简化后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片段,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拍手、点头等,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熟悉旋律与节奏;午睡起床后,播放舒缓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改编曲,帮助幼儿逐渐清醒并感受音乐中的积极情感。
2. 创设红色经典的主题音乐氛围
创设红色经典的主题音乐氛围的理论基础在于陈鹤琴提出的“环境即教育”观点,认为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刺激幼儿的感官,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体现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红色经典音乐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使幼儿在无处不在的音乐熏陶中获得持续的情感体验 [4]。
可对幼儿园的公共区域与班级环境进行系统性布置。在幼儿园的走廊两侧,悬挂印有《劳动最光荣》歌词节选的图文展板,搭配与歌词内容相关的幼儿易懂的插画,如描绘小朋友劳动的画面,并在展板旁安装小型播放器,定时播放对应歌曲的童声改编版;班级内的音乐角增设红色经典音乐专区,摆放卡通造型的播放器和印有歌曲名称的卡片,幼儿可自主选择播放喜欢的《劳动最光荣》童谣,同时在音乐角周围布置红色主题的布艺装饰,如小红旗图案的靠垫、五角星形状的挂饰等,让幼儿在进入音乐角时便能沉浸在红色音乐氛围中;每日的集体活动前,固定设置 5 分钟的“红色音乐小序曲”环节,播放一段简短的《劳动最光荣》片段,让幼儿在安静聆听中逐渐形成对红色音乐的熟悉感与亲近感。
3. 利用社会资源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利用社会资源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同时呼应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源是丰富幼儿红色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能为幼儿提供更生动、具体的学习素材 [5]。
实践中可与本地的社区文化中心或老年活动站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擅长演唱红色歌曲的社区老人定期到幼儿园开展互动活动。每月安排一次“爷爷奶奶唱红歌”活动,在活动前与老人共同筛选适合幼儿聆听的红色歌曲,如《红星闪闪》的简化童声版,并请老人准备简单的乐器伴奏,如手风琴、快板等;活动中,老人先以亲切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歌曲的简单背景,如“这是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讲的是勇敢的小朋友”,然后演唱歌曲,同时邀请幼儿跟随节奏拍手;演唱结束后,老人教幼儿学唱歌曲中的简单乐句,配合简单的动作,如挥手、跺脚等,让幼儿在与老人的互动中感受红色音乐的魅力;活动后,鼓励幼儿将学到的歌曲唱给家人听,形成家园互动的延伸。
4. 定期组织红色浸润型教育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红色浸润型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支撑来自陈鹤琴“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主张幼儿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参与获得直接经验,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红色经典音乐的情感内涵;同时遵循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思想,强调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具体行动中体验红色文化。
具体可每学期开展两次“红色音乐小使者”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可安排在幼儿园内的小剧场,组织幼儿进行红色经典音乐的集体表演,提前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学习简单的红色童谣合唱与肢体动作,如《打靶归来》的简化童声版,活动中让幼儿穿上统一的红色小背心,在教师的带领下为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表演,表演结束后,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表演时的感受;第二次活动可联系本地的儿童活动中心,组织幼儿参与红色主题的音乐互动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幼儿通过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小鼓、沙锤等,为《打靶归来》伴奏,使幼儿在实践参与中深化对红色音乐的理解与喜爱。
结语
红色经典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浸润型”主题活动为其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行路径,且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有力支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浸润型”活动的具体操作范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发展心理学成果,探索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 . 初探红色经典教育在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及教育价值[J]. 新课程 , 2021(27):1-1.
[2] 黄灵芝 . 传承红色经典深耕爱国教育 [J]. 传奇故事 , 2022(43):101-102.
[3] 吴海燕 . 传承红色经典 , 深耕爱国教育——浅谈幼儿园红色教育的有效探讨 [J]. 文渊(高中版), 2022(8):747-748.
[4] 蒲媛媛 . 红色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活动 [J]. 文渊 ( 小学版 ),2022(5):127-129.
[5] 江润英 , 江凤 . 关于幼儿园开展红色经典朗读活动的思考 [J]. 科幻画报 , 2022(1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