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研究

作者

周亚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引言: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与艺术价值,但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亟待更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文化产品的再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与方法。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拓展了非遗表达的形式边界,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注入了活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技术赋能下探索更加系统和可持续的非遗产品创新路径,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设计层面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一、非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技艺形式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美学意义。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产品在设计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对现代设计语言与数字技术的认知,导致非遗技艺难以与当前主流消费需求相对接,呈现出“文化滞后于时代”的困境。部分非遗产品在创作中仍囿于传统形态与技艺的重复再现,缺乏文化重构与功能转译,使其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

当前非遗文化产品设计普遍存在“符号化”和“表层化”倾向,创作者往往将非遗元素机械地移植到现代产品中,忽视了其背后的语境与精神价值。这种简单的视觉拼贴与表面装饰,虽在形式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在实质上未能完成真正的文化融合与功能重构,导致产品创新力不足。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手工艺品”层面,缺乏对其文化深度的理解与认同,使得非遗产品难以被广泛接受为日常消费品,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其市场化路径的拓展。

数字技术虽然在各领域迅速发展,但其在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融合仍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策略与交叉学科的设计思维,使得非遗产品与数字媒介的结合呈现碎片化趋势。在信息化、可视化、交互性设计方面,许多非遗产品尚未构建起与用户之间的有效情感连接机制。加之现有非遗数据库资源分散、数字资产标准不统一,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表达与再创作面临数据孤岛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的传播与产业化。探索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融合设计逻辑与文化价值的创新路径,已成为非遗文化产品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设计革新路径探索

在非遗文化产品的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技术的介入正在改变传统设计的逻辑与表达方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非遗元素得以以可视化、互动化的形式重构,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设计者可以借助数字建模对非遗工艺的结构特征、造型规律和纹样语言进行精准采样与重组,实现跨媒介的表达与应用。这种技术手段提高了设计效率,更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多维度的创意空间,使其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传播能力。

数字平台的构建为非遗文化的再设计提供了全新的交流载体和用户界面。利用大数据分析与用户画像技术,设计者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目标用户的审美偏好与消费行为,从而指导非遗产品的功能定位与视觉策略。基于数字交互的用户参与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使消费者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成为内容再造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产品的设计不再是静态的呈现,而是动态的、多向度的共创体系。这种设计生态打破了以往以工匠为中心的封闭链条,转而形成以数字交互为核心的开放式协作网络,从根本上重塑了非遗文化产品的创作模式。

非遗 IP 的数字资产化正在成为推动设计转型的重要趋势。借助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非遗图像、工艺流程、故事文本等可以以数字藏品(NFT)或数据库形式被有效固化与保护,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滥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嵌入,设计者可以构建非遗产品的“虚拟原型”,实现线上模拟与迭代优化。这种以技术为中介的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在尊重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创新、形式重构与价值升级。数字技术的赋能为非遗文化产品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其在全球语境下的传播与转化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三、“技术 + 设计 + 文化”融合模式的实践策略

在非遗文化产品的现代转化过程中,单一维度的设计已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多元价值与审美体验的复合需求。构建“技术 + 设计 + 文化”的融合模式,是对非遗文化创新设计路径的响应,也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模式强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支撑、以设计思维为核心驱动、以文化内容为精神内核,多学科整合实现非遗产品在功能性、美学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表达。实践中需要突破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之间的界限,在理解非遗文化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系统性的跨领域协同机制,使设计成为连接技术与文化的中介力量。

多元协作机制的建立是融合模式有效落地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应鼓励设计师、工程师与非遗传承人之间形成高效沟通机制,共创工作坊、文化研学平台等形式实现知识共享与经验迁移。在数字建模过程中,由工艺师提供工艺特性参数,设计师负责视觉语言转化,技术人员实现数字化输出,使非遗产品从手工再现迈向技术重构。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成式设计工具,可以辅助设计者在既有文化符号体系中快速生成多样化设计方案,从而提高非遗元素的转译效率与创新深度。这种合作机制推动非遗文化从“技艺传承”走向“系统性再造”,进一步拓展其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功能边界与表达路径。

文化价值的深度植入是融合模式的精神支撑。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必须避免非遗元素的“浅表化”利用,转而强化文化语境与设计语言之间的内在统一。在文创产品开发中,不应仅仅提取图案符号,而要将其所承载的工艺逻辑、生活哲学与民俗语义内化为设计驱动因子,讲故事、嵌入式交互体验等手段,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建立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融合模式还应重视教育体系的建设,推动设计教育与非遗保护的深度融合,为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新型人才,从而构建一个以技术支撑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根本、以设计创造为桥梁的可持续创新体系。

结语:

本文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展开探讨,深入分析了传统非遗在现代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明确了数字技术对设计方法、传播模式与用户体验的深层影响。构建“技术 + 设计 + 文化”的融合模式,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策略,旨在为非遗文化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启示。在数字化浪潮中,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关乎形式的转变,更关系到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与价值延续。

参考文献:

[1] 周立军 .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数字化构建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04):16-1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06.

[2] 宋洋洋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非遗创新生态构建研究——基于数字技术与跨界融合的双重视角 [J]. 视听界 ,2025,(01):11-14.DOI:10.13994/j.cnki.stj.2025.01.007.

[3] 郭平 , 熊荣欣 , 张洁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4 年度报告 [J].民间文化论坛 ,2025,(03):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