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
江彦瑾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重庆万州 404100
引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认知模式转型与价值观念塑形的特殊时期,其思维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过渡性特征:信息接受维度持续拓宽而价值甄别机制尚未完善,文化认同需求增强但审美判断标准尚待建立。这种心理发展特质要求基础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导的双重功能。作为人文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审美体验的深度融合,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建构起独特的精神培育场域。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撰体系充分彰显了文化传承的时代诉求。选文系统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维度,构建起涵盖经典诗词、史传散文、现代名篇的立体文化图谱;助学系统则以文化理解为导向设计梯度化学习任务,使语言训练与文化认知形成良性互动。这种编排特征决定了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文化基因传递的中介——经典文本的价值阐释可培育文化感知力,多元文化的比较分析能提升价值判断力,而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则可促进文化自信向行为自觉转化。
在全球化语境与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特殊意义。这种融合既要避免文化符号的简单叠加,更需构建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的转化机制。通过提炼教材中的文化要素,引入课文文化素材,设计具有思维深度的学习活动,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文课堂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最终达成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品格塑造的协同发展目标。
一、洞察文本深意,挖掘教材文化宝藏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编排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文化传承功能。教材中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传递着千年哲思,文言篇章的凝练笔法承载着先贤智慧,现代文本的多元视角展现着时代精神,三者共同构建起贯通古今的文化脉络。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本不仅传递着家国情怀、仁爱精神与礼义规范等传统文化精髓,更通过系统性编排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框架。教师通过文本细读与跨文本比照,引导学生穿透语言文字的表层符号,深入理解文化基因的演变轨迹与精神内核,使教材真正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资源库[1]
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这首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作为文化复合型文本,首先和古代乐府制度关联深刻。教师阐释汉代设立乐府后的历程、职能演变以及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的特征,学生领悟乐府诗反映各阶层生活的特质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特征。其次,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古代孝道文化,人物形象的内涵在社会语境中愈加真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孝道是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准则,木兰以女子之躯毅然替父从军担当家庭责任,契合孝道典范。第三,木兰从军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军中功绩显示女性坚韧智慧与家国担当。木兰的功绩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存在相关性,使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多元认知具体化。深入剖析之后,《木兰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层次与深刻内涵可被学生领略。
二、拓宽文化视野,引入课外文化素材
教材内容虽编排精当,但仅凭其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仍显不足。为突破教材的固有边界,教师有必要主动引入多元化的课外文化素材。文学名著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思想精髓,传统艺术传递着独特的文化神韵,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寄托——此类素材以其多维度的文化价值,有效弥补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通过系统整合课外资源,教师能够显著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其文化探究的内生动力,并同步培养其信息整合与批判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当课内外素材实现深度融通时,学生得以建立多视角的文化理解框架,使语文课堂真正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相联结。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涵,更引领学生在文化脉络的纵横贯通中,真切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现知识体系向文化素养的升华 [2]。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后,教师把亲情拓展点移至他的其他散文集进行课外阅读。《给亡妇》这些篇章在细密描摹中,层层铺展夫妻、子女对父亲那难以言喻的深切情感,让学生得以沉浸于朱自清笔下那独特而细腻的情感表达与语言肌理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巧妙引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典诗词,铺设一条跨越时空的对比阅读之路。学生思量其异同:朱自清以散文笔法凝练现实场景与动作传递无言父爱,王维则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背景中,以诗句直抒胸臆,道尽对兄弟的深切思念。在文本交织的思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亲情这一永恒主题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摇曳生姿,更深刻体认到时代语境对情感表达的深刻塑造——传统亲情表达所蕴含的丰富层次,便如此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这种拓展,本质上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更为宏阔的文化理解之窗。为进一步深化体验,教师可设计相关文化活动予以强化。当多样形式与丰厚内容形成合力,学生便能在语言与情感的共振中,更深切地触摸到人类情感表达的无限丰富性,文化内涵的理解维度亦随之获得真正的拓展与升华。各种形式与内容助力学生感受情感表达的丰富性,文化内涵的理解也由此拓宽。
三、开展文化活动,强化传统文化体验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提供深度参与机会,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精心设计的活动形式,如经典诵读、文化讲座及各类竞赛等,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亲身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更通过实践性环节深化了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着力避免内容的抽象化与形式的表面化,强调培养的实效性与过程的趣味性,是提升活动质量的重要原则。这种对实效和趣味的双重追求,直接促进了学生接受度的提高与感悟深度的加强。同时,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过程中,其文化认同感得以强化,教育体验更加丰富立体。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构成了一个综合载体,在提供沉浸式体验、激发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系统性地达成了知识传递、素养提升与精神培育的多重教育目标。
例如,学习《沁园春·雪》之后,教师组织了“毛泽东诗词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分组挑选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行准备,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准备过程中,学生深入研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从中深刻感受到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宏大气魄。活动当天,各小组展示形式多样:有的配上激昂音乐,有的加入肢体动作,充分展现了诗词的韵味与情感。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了诵读感受与体会。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毛泽东诗词,体会到革命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热爱。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材是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课外资源的探索以及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借助其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探索兴趣,并在持续的探索中逐步体认其独特性和深刻性。同时,教师依据学生在认知、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课堂实践的反馈,不断调整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强化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比重,并推动其成为课堂的核心内容。最终,语文课堂得以成为推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调整道德观念的关键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泗礼 .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J].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6(12):263-265.
[2] 顾特 .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J]. 语文世界 ( 中旬刊 ),2025,(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