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学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

作者

万静

青州市东城学校 2625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意蕴丰厚的内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是每一所学校实现融合育人的时代课题。做为一所农村学校,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农村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将农村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学科融合育人的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变成家村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引导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殊丰富的育人价值。基于这一目标,我们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积极主动探索,走进乡村、走进家家,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系统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将古文经典、传统节日与礼仪等,与其它课程进行巧妙融入,有力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的蓬勃发展。

一、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课程体系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学科的融合育人,关键在于育人目标体系的确立。学校立足身在乡村,放眼世界的追求,探索建构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课程体系

(一)确立“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1. 学生层面:争当“美德小名士”

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科学制定并正式发布“东城学校美德小名士评选标准”。以此为指引,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努力争做“美德小名士”。

2 教师层面:争做“东城大先生”

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高标准要求,旨在引领教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东城大先生”。具体体现在:一是要求教师具备深厚扎实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拥有丰富多元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个人综合素养;二是期望教师树立远大且明晰的教育理想,怀有深厚真挚的教育情怀,秉持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或教学方法;三是鼓励教师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研究,主动推出具有引领作用的优质示范课,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变革;四是倡导教师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断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

3. 学校层面:打造“特色品牌校”

学校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深度挖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开发融合课程,系统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着力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亮点与特色,从而有效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融合特色的课程群组

1.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学校依托“西席静说”教师发展论坛,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成长平台,大力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实施半日集体教研制度,组织教师深入解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有效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为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2. 确立育人目标与梳理育人元素

学校精心组建核心团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情感态度、锻造品格修养四个层面科学设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同时,课程开发团队的教师对六科国家课程的育人元素进行逐一梳理和分析,并通过研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邀请行业专家入校指导,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促进教师的梯级成长和专业提升,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3. 构建课程体系与形成“课程资源包”

学校深度挖掘经典古籍、民间技艺、节日习俗等多样化素材,结合校内社团实践活动和校外研学拓展活动,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文化学科融合课程”“艺术课程”“非遗课程”等 30 余类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多元丰富的文化滋养资源。同时,形成系列“课程资源包”,如红色课程资源包,旨在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优秀传统习俗资源包,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学生精神世界;研学旅行资源包,带领学生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目标和成长追求。

(三)确立双轨推进的基本策略

1. 学科融合的全科化策略

学校大力实施“全科融合”策略,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文科类学科的教学中,显著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巧妙且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传统文化在各学科中的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2. 研究推进的项目化策略

学校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一方面,积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自去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项调研 12 次,成功解决问题 30 余个,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鼓励开展接地气的草根研究,确立15 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微课题,并推出剪纸、足球、茶艺、花毽等20 余节优秀传统文化“示范课”,通过示范引领,推动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实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夯实课程建设阵地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实施多维度、立体化的建设策略。首先,深度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系统分析与归类整合的方法,建立学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确保教学活动能够依据清晰的目标与计划有序开展,切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例如,初二年级语文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传统节日与民俗》一课中,创新设计“动手包水饺”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沉浸式感受家乡民俗民风,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其次,以传统节日为重要文化节点,系统开发“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围绕生活语文、劳动技能、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多个领域,遵循“趣味性、记忆性、实用性、体验性、理解性、参与性”六大原则,精心筛选课程内容,构建节日主题课程群。最后,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依据学生兴趣与特长,组建多样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社团课程体系。如美术教师组织剪纸、玉石雕刻等工艺类社团,音乐教师开设古筝、戏曲等艺术社团,语文老师组建传统节日研学社团,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二)打造课堂教学阵地

学校致力于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课堂教学融合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全学科教学体系,创新打造融入传统文化的

STEM 课堂。以语文课学习《将相和》为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创作与表演活动。学生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服饰、礼仪、生活习惯等历史文化知识;在道具制作过程中,直观感受竹简、毛笔等传统物品的材质与制作工艺;在表演实践中,深刻领悟“韦编三绝”等成语的文化内涵。通过跨学科、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拓展经典诵读阵地

学校精心规划、系统构建经典诵读体系,组织语文骨干教师依据中华文化精髓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作为中小学经典诵读内容。小学阶段,按照年级特点与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安排诵读篇目,1-3 年级每学期安排 20 首古诗,4-6 年级每学期安排 25 首古诗词,并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古文纳入诵读范围,形成小学阶段累计必背 270 首古诗词、30 万余字经典篇目的完整诵读体系;初中阶段,每学期要求学生诵读 14篇古诗文,古文选材主要来源于《诗经》《论语》等经典名篇节选,同时每学期增设 5 篇反映青州地方特色风物的古诗文赏读内容,明确中小学生课外古诗文背诵的量化标准与质量要求,为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四)开展系列活动阵地

学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与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在传统节日教育方面,每逢节日前夕,通过晨会课、班队会等形式,系统开展节日文化专题教育,深入讲解节日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教育意义,如清明节所体现的忠孝节义、端午节传承的敬老爱老精神等,并结合节日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春节期间开展知识竞赛与民俗实践活动,端午节举办“品粽子、话屈原”主题文化活动,中秋节进行故事分享与诗歌鉴赏活动等。在传统游戏推广方面,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学习“跳房子”“滚铁环”等传统民间游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乐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化、趣味化。

(五)搭建展演平台阵地

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传统文化展演平台,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名士”“美德模范生”等选拔活动,举办“经典诵读大赛”“诗词诵读比赛”“书香班级”评选等赛事,激发师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热情。同时,将传统文化展演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每年定期举办读书月、传统文化艺术节、新年素养展示、诵诗会等大型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学生在文化展演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个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的实践成效

(一)营造了浓厚教育氛围,形成特色品牌发展态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研学课程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如“穿越千年时光·感受兵家文化”的孙子文化园研学课程、“励志青春·红色记忆”探访孟良崮战役旧址研学课程等,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知行合一”,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校内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育人实践活动,校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资源的有效融通与整合。学校因此荣获省规范化学校、省体卫艺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发展态势。

(二)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培育家国情怀

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深刻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积极践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县市级及以上“听、说、读、写、演、悟”等各项活动中,获奖学生人次持续增加。仅去年就有 700 余名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三)形成了常态化教学育人新样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教师依托社团和教材拓展,精心编写了《趣味剪纸》育人课程、《悦读经典》校本课程以及红色研学系列课程等。通过研发课程、融合教学、组织社团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以传统文化融合课研究为引领,学校教师多次在市级及以上教学研讨会上提供观摩课和进行经验汇报,多项市级以上课题及研究、潍坊市四创项目成功结题并获奖,形成了常态化的教学育人新样态。

(四)促进了多方教育资源融通整合,实现协同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在重大节假日,广大师生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社区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例如,2024 年春节,100 多名“小书法家”为街坊邻居手写春联,近300 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名士、模范生”参与社区秧歌队、鼓乐队等表演活动,融入“古城过大年”活动,为历史名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资源的有效融通与整合,实现了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宋明军. 甘肃教育,2023(06)

[2] 校本课程中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逻辑探析 [J]. 刘奚泽 . 中小学班主任 ,2022(12)

[3]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 [J]. 卢小卿 . 小学语文教学,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