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棋”动课间 “弈”趣飞扬

作者

盛香芹 盛淑慧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二小学  457500

一、背景:从“10”到“15”的时代命题

2024 年 9 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出把课间 10 分钟延长至 15 分钟,并强调“健康第一”。对于小学二年级五班 61 名学生而言,这多出的 300 秒既是礼物,也是考题:

20% 的孩子性格内向,下课宁愿坐在教室;30% 的孩子精力过剩,常因追逐碰撞引发“小事故”;体能抽测显示,50 米 ×8 往返跑优秀率仅 34% ,跳绳一分钟平均不足90 次。如何让 15 分钟真正成为“黄金一刻”?班主任、体育组、家委会三方联动,决定以“棋类+体育”双轮驱动,打造有趣、有序、有益的“课间 2.0”。

二、目标:四维一体,可测可评

体能:学期末优秀率提升 15% ,合格率 100% 。

技能:每人至少掌握两项技能(跳绳/ 跳皮筋+一种棋类)。

合作:小组化运行,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文明: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事件清零。

三、内容:两大板块,分层供给

A. 体育类——“动”出筋骨跳皮筋、跳绳、毽子接力,按难度设一星到五星关卡。B. 益智类——“静”养思维象棋、跳棋、五子棋,再衍生“限时连珠”“团队接力跳棋”等微比赛。依据学生体能和性格分为 A(高能外向)、B(中能中性)、C(低能内向)梯度,每组 6–7 人,确保人人有岗、人人有乐。

四、实施:五环闭环,步步留痕

(一)调研——把脉真需求(第 1 周)

问卷+访谈共收回 59 份有效问卷,梳理出三大痛点:想玩不敢玩——不会规则;2. 会玩没人带——缺小老师;3. 场地冲突——楼道拥挤。

(二)资源——众筹与再造(第 1 周)

家委会 24 小时完成“棋具众筹”:象棋 15 副、跳棋 20 副、皮筋 30 根;学校追加跳绳 40 根。美术社团学生在走廊地面绘制 3×3 米巨型“真人象棋盘”,实现“地面即教材”。

(三)分层——精准到个人(第 2 周)

A 组承担“小老师”职责,负责技术示范与秩序维护;B 组自由选择关卡,以赛代练;C 组优先体验安静棋类,逐步过渡到轻体育。班主任为每名孩子建立“成长码”,记录跳绳次数、对弈胜率、合作星数,家长扫码即可查看雷达图。

(四)文化——润物细无声(第 2–16 周)

每周一“棋史 3 分钟”微讲堂:象棋“楚河汉界”、围棋“烂柯传说”、五子棋“连珠起源”等;文化墙开辟“棋艺长廊”,展示学生手绘棋盘、残局破解心得。

(五)评价——五星即时激励(持续)

“健体星、智慧星、合作星、文明星、创新星”五星卡即时发放,每周五统计,前十名兑换“与校长对弈”资格或“免作业券”。期末评出“棋艺之星”“跳绳达人”“文明使者”三大奖项,仪式感满满。

五、创新亮点:三“融”三“新”

(一)融文化——“棋史+棋礼”双渗透

对弈前互行“抱拳礼”,落子无悔、观棋不语写入班规;语文课用“象棋残局”写微小说,数学课借“五子棋”讲坐标。

(二)融学科——课程跨界

体育老师教“马步冲拳”,象棋小老师同步讲解“马走日”;美术社团设计“棋子表情包”,科学社团研究“棋类 AI 小程序”。

(三)融家社——亲子+社区

两月一次“亲子棋王赛”,家长轮值裁判;社区象棋大师每月一次“车轮战”,学生挑战成功即获“社区小棋士”证书。

(四)新规则——让经典更好玩

“限时连珠”五子棋 30 秒落子、“团队接力跳棋”四人一组轮流跳、“棋+ 体”混合接力赛——先跳绳 50 次再跑至棋盘完成一步绝杀。

(五)新空间——走廊变赛场

3×3 米巨型棋盘、楼梯转角“静弈角”、教室后排“棋艺图书吧”,让每寸空间都会说话。

(六)新评价——数据可视化

“成长码”自动汇总跳绳次数、对弈胜率、合作星数,生成动态雷达图;家长会上,家长扫码即可看到孩子“体能—智慧—合作”三维成长曲线。

六、效果:用数据说话

(一)体能:50 米 ×8 往返跑优秀率由 34% 升至 53% ,跳绳一分钟平均次数由 86 次升至 112 次,超额完成目标。(二)技能: 100% 学生会跳绳、跳皮筋, 62% 掌握一种棋类基本战术;期末校级象棋赛,二五班包揽二年级组前六名中的四席。(三)行为:开学首周课间追逐打闹 8 起,第 5 周起连续 12 周“零事故”;文明监督员记录“文明用语”由每天 5 次增至 42 次。(四)文化:班级文化墙留言条 300 余张,“我想挑战 ××× ”成为高频句式;学生自创“棋子表情包”在全校公众号推出,点击量破万。(五)家校:家长钉钉群活跃度提升 70% ,亲子对弈照片周均上传 50 张以上;“亲子棋王赛”现场直播观看人次 1800+ 。

七、反思与改进

(一)内向学生:仍有三名同学对公开对弈心存畏惧,下一步在“静弈角”增加耳机、隔板,允许背对背下棋,逐步过渡。

(二)安全管理:高峰时段 61 人同场易对冲,已与体育组协调,实行“南体育北益智”分区,值班教师由 1 人增至 3 人;每月一次器材“安全体检”。

(三)内容保鲜:每月末由学生票选“最喜爱游戏”,淘汰末位,新增“国际象棋入门”“飞碟棋”等模块;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关卡、自制棋谱,培养创新力与领导力。

八、结语

15 分钟,一盘棋、一根绳,就能让 61 颗童心“弈”趣飞扬。二五班的实践证明:当政策、课程、文化、家校同频共振,短暂的课间也能成为学生终身热爱运动与思考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以“小切口”撬动“大育人”,让“双减”真正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