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视域下高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马明雪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073100

引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理解文化、发展思维、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平台、人工智能工具等)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创设真实语言环境、提供多元文化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策略,需实现“技术工具”与“素养目标”的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手段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技术应用表面化,缺乏素养导向

信息化教学沦为“技术展示”,未与核心素养目标关联。例如,教师在阅读课中播放课文动画,仅为吸引注意力,却未设计“通过动画细节预测故事情节”(思维品质)或“模仿角色对话”(语言能力)的活动;使用在线翻译工具时,直接让学生对照译文,而非引导“分析长难句结构”(学习能力)。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使信息化工具成为课堂装饰,无法促进素养提升。

1.2 资源整合碎片化,文化意识培养薄弱

网络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合,尤其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教学“节日”主题时,教师随意堆砌中外节日图片和视频,未设计“对比中西节日习俗差异”(文化意识)的任务;使用英文电影片段时,仅关注语言知识点,忽视“电影中价值观的跨文化解读”。碎片化的资源呈现,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更无法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包容”的素养。

1.3 互动设计单一化,思维品质发展受限

信息化互动多停留在“选择题抢答”“单词配对”等低阶思维活动,缺乏高阶思维训练。例如,在线讨论区中,教师仅提问“你喜欢哪个季节?”,学生简单回复“Spring”,未引导“分析不同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逻辑思维)或“用数据说明本地季节变化趋势”(批判性思维)。这种互动设计无法激发深度思考,与核心素养中“发展逻辑、批判、创新思维”的目标相悖。

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策略

2.1 创设真实语境,提升语言能力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场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利用 VR 设备构建“机场值机”“餐厅点餐”“医院就诊”等仿真场景,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与虚拟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练习实用的英语句型和表达方式。例如,在“机场值机”场景中,学生可以练习询问航班信息、办理登机手续、托运行李等对话,教师通过系统记录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回应恰当性等,实时反馈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借助在线互动剧本平台开展角色扮演:“ 在线互动剧本平台”(如Plotagon)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和表演剧本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课文为剧本,通过配音、调整角色动作等功能完成对话录制。在“写—配—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说”与“写”的综合能力,还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言输出的情境化。例如,在教学《必修三 Unit 5 The Value ofMoney》时,学生可以用平台制作“关于金钱价值观的讨论”对话视频,运用相关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语言能力。

2.2 整合多元资源,渗透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理解中外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化工具可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促进深度对比。

策略实施:

搭建“中外文化对比资源库”,整合英文纪录片(如 BBC《中国春节》)、外国博主的生活 vlog、海外学校官网的学生活动介绍等,按“节日习俗”“社交礼仪”“价值观念”分类,学生通过在线表格记录“中西方婚礼差异”“餐桌礼仪对比”,并撰写“文化反思日志”。

利用“跨境视频连线”工具(如 Zoom),与国外友好学校开展“主题式交流”,例如“校园生活”主题中,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课间操”,外国学生分享“美国社团活动”,在互动中理解文化多样性。

2.3 设计探究任务,发展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提升需通过“分析、推理、批判、创新”的思维活动实现,信息化工具可支持数据收集、协作探究等过程。

策略实施:

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Tableau Public),让学生分析英文报道中的社会数据(如“青少年屏幕使用时间与阅读能力的关系”),通过制作图表、解读趋势,培养逻辑思维。例如,在“健康生活”单元,学生用工具处理 WHO发布的“运动与肥胖率”英文数据,得出“每周运动 3 小时以上人群肥胖率降低 20% ”的结论,并思考“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批判性思维)。

开展“在线专题探究”,利用维基百科、TED 演讲等资源,让学生围绕“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收集不同观点,在“共享文档”中整理“支持方”与“反对方”的论据,最终撰写英文短评“AI: Blessing or Curse?”,在“收集 —分析 — 评价 — 创造”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3、信息化教学策略实施的保障

3.1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学校需定期开展“核心素养与信息化融合”培训,内容包括“VR 教学场景设计”“在线资源筛选与整合”“学习数据分析”等,帮助教师从“技术操作者”转变为“素养引导者”。例如,组织“同课异构”活动,比较“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在培养思维品质上的差异,促进教师反思。

3.2 资源的系统化建设

建立“校本信息化资源库”,按“核心素养维度”“教材单元”分类存储资源,如“语言能力类”包含情境对话视频、配音练习软件;“文化意识类”整合中外文化对比资料。资源库需定期更新,并标注“适用的素养目标”,方便教师快速选用。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信息化教学,需超越“技术工具”的表层应用,实现“技术为素养服务”的深层融合。通过创设真实语境提升语言能力、整合多元资源渗透文化意识、设计探究任务发展思维品质、构建自主平台培养学习能力,可让信息化技术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助推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精准把握“技术应用”与“素养目标”的平衡点,避免技术滥用;学校需提供资源与培训支持,确保策略的可行性。唯有如此,才能让高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向[J]. 张丽君. 中学生英语,2024(32)

[2] 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究 [J]. 田慧兰 . 校园英语 ,2024(32)

[3]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J]. 高玉净 . 校园英语 ,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