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唐喜英
云浮市云浮中学 广东云浮 527300
引言:初中阶段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更应着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特质与心理状态。当前初中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现象,凸显了教师在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重要引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日常德育工作,既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对青少年成长负责的必然要求。借助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困扰、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机能的良性发展。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不仅面临生理机能的快速变化,还要应对认知能力提升、学业压力增大以及思维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他们在日常学习、社交互动、自我认知等各方面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和有效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轨迹,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行为异常或性格发展障碍。因此,实施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环境适应力,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当前初中阶段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薄弱,协同育人能力欠缺
教育工作者作为品德塑造与心理辅导的一线执行者,其思想教育理念与协作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部分初中教师受考试导向型教育模式影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品德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薄弱;同时由于心理学专业素养不足且缺乏系统培训,面对学生心理困扰时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团队协作意识欠缺,资源调配效率低下,配合协调性较差。校方在推动教师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指导缺位、平台缺失、机制不健全及激励措施不足等问题,评估体系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总体而言,教育工作者思想教育意识与协作能力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初中阶段品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协同效果,亟待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善,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方向偏离,规划欠缺系统性
在初中教育实践中,某些学校对品德培养与心理辅导的定位存在界定不清现象,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设计。道德教育往往侧重于认知层面的灌输和外在行为的约束,忽视了青少年情感体验与精神成长的内在需要;而心理辅导则过分聚焦于个别问题的干预处理,未能将心理素质提升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统一。这种功能定位的错位导致两项教育工作难以产生叠加效应,无法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综合优势。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整合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课程设计的科学调整,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从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教育者需要完成双重任务: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呈现德育知识要点,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引入必然需要占用部分课堂时间。当心理健康教学时长安排不足时,学生难以对这些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思考,导致心理教育成效不显著;反之,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占比过大,又会挤占德育知识的传授时间,影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分配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比例,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在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时,教师可通过发放融合性知识问卷的方式,及时掌握初中生群体存在的典型问题。
(二)推动学科交叉与教学体系革新
该部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深度重构。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知识模块间的有机联系。教学内容的优化应当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采用螺旋式递进的设计思路。教师团队需协同开发具有连贯性的课程群,将核心知识点进行跨领域串联。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保持同步。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校将组建由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围绕协同育人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打造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校本课程。该课程将价值观引导、道德规范培养等德育要素,与情绪调控、社交能力提升、个人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块进行深度整合,构建逻辑严密、内容连贯的教学体系。课程可命名为 " 品格修养与心理发展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互动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品德。
(三)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化发展
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持续学习机制,重点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教学水平。采取多元化培养策略,包括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教学技能竞赛、建立教学经验交流平台等措施。同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学能力提升纳入职业发展评估指标,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在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标准。教育者需要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持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专业素养,为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教育工作者需从两个维度进行提升:首先,要重视教学技能的优化,可通过参与专业培训、吸收创新理念、尝试新型教法等方式,在融合教育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探索,以此持续改进课堂效果,确保学生能够高效掌握德育与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深化对教学流程和环节的研究,既要通过同行交流寻求教学难题的解决之道,也要善于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具体而言,初中教师可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状况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使融合教育真正产生实效。
结束语:总体而言,将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有效方式。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能够实现道德培育与心理辅导的协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融合不仅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远的教育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宋云飞 .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 ),2025(7):175-177.
[2] 姜末 . 初中综合实践过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索 [J]. 成长 ,2025(8):193-195.
[3] 申晏萍 . 绘画技术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5(3):044-047.
[4] 朱雅勤 .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效能探究 : 聚焦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培育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15):22-25.
[5] 张君 . 初中生正念练习“破冰”之径——聚焦心理课教学实践的问题探因与对策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1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