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李婧芳
河曲县河曲中学 山西省忻州市 036599
引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分层教学作为应对学生差异性的重要策略,与培育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发展潜力合理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促进其稳步提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不同学生应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各具特色的发展机会,这一要求为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使不同基础及潜能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的层次中深化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差异化的学习安排,传授数学知识需同时关注多元发展需求下双向提升知识与能力,这与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度契合。在高中数学中引入核心素养导向的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同步提升认知深度与应用广度,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个体发展的实际节奏。在这一框架下,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学应关注培养思维品质、方法意识及价值判断,而分层教学正好为这种多维目标提供了切合的路径。这种分层能有效防止高水平学生能力停滞与低水平学生的兴趣流失,使高中数学课堂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呈现出更加均衡高效的状态。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 结合学生差异水平,细化数学分层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差异水平,针对性地细化知识结构。核心素养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强调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思维品质。教师在组织课堂时,需要把相同的知识主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认知要求,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区间内都能获得思维挑战与成就感。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导入环节设计观察与比较的任务,让学生借助具体集合实例探讨包含、相等及真子集等关系。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先安排其阅读教材中的A、B、C、D 等集合实例,明确子集、真子集与相等集合的定义,并利用Venn 图辅助感知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口头提问,让学生判断“{1,2}与{1,2,3}之间的关系”等简单集合之间的包含或相等情况,以强化数学抽象及集合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在这一层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化,从而打下逻辑推理的基础。对于进阶层学生,教师会在掌握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其探讨“若A B 且B A,则 A=B”等集合关系的逻辑结构,并结合教材中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等几何集合实例,分析条件之间的必要性。在拓展环节,教师为高水平学生安排了开放性任务,指导其从日常情境或其他学科中提取集合实例,并结合 Venn 图表示同时用逻辑语言加以解释。这一过程既延伸了教材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在陌生情境中分析数据的能力。采用这样的分层安排使课堂可保留知识的完整主线,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围绕核心素养有效提升逻辑推理及表达能力。
2. 围绕课堂互动环节,丰富数学分层教学方式
课堂互动是学生在交流、表达及思维碰撞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需要在互动设计上做出差异化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话与探讨中获得契合自身水平的思维挑战。教师借助层次分明的互动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还可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提升自身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而全面贴合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在高中数学必修一《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一课中,教师先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个简短的判断活动,将“ ΔX>3 ”和“对所有的 x∈R , x>3′′ 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口头交流两者在逻辑含义上的区别。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将互动聚焦在理解全称量词及存在量词的语言特征,带领其用自然语言解释“ ∀x∈M; ,p(x)”与“ x∈M, , p (x) )”的含义,并举例让学生在同伴讨论中验证命题真假。互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在黑板上绘制符号与文字对应表可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建立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的对应关系,同时强化数学抽象与准确表述的核心素养。对于进阶层学生,教师则指导其在互动中探讨命题否定的逻辑变化,把“所有的素数是奇数”改写为等价的存在量词命题,并让其在小组中相互提出不同的全称命题及存在命题,尝试用符号推演否定形式。在这样的互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参与的机会,促使数学分层教学在课堂互动中能够完成掌握知识与培养思维品质的双重目标。
3. 依托分层作业设计,养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合理的作业分层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能力范围内获得持续挑战与有效提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在同一知识主题下设置梯度清晰的任务层次,让基础层学生在掌握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理解力,让高阶层学生在复杂情境与开放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深度。采用这样的分层安排,作业可起到检查课堂效果的作用,使学生在持续的练习与思考中形成数学方法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课时,教师需在课后布置分层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基础层学生,作业应集中在识记等式与不等式基本性质,利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数”或“不等式两边乘同一正数”判断简单数值关系,教师还在题目中加入生活化的数量比较情境,使学生可在直观下巩固符号操作的准确性。教师在批改时会重点关注符号书写与推理步骤的完整性,并在课堂讲评中引导其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述推导过程。对于进阶层学生,作业内容则提升到结合多个性质实施综合推导,使用不等式性质 1、3、4 在代数式比较、参数范围求解等问题中建立推理链条。在解题中,要求学生先根据构造差式判断符号,再结合已知条件变形不等式,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高水平学生作业中教师可安排探究性任务,给定两个实数满足特定条件,要求其设计不同的方法证明一个不等式成立,或在数形结合的情境下用图像说明结论的合理性。这类任务需要学生主动选择工具、比较方法优劣,并用多种表达形式呈现结果,从而锻炼数学建模与多角度分析的能力。经过这种依托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符合自身节奏的任务中不断磨炼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及运算能力,使核心素养在持续实践中稳固发展。
结束语:在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价值在于以差异化路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思维,细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互动、优化作业设计使课堂可成为学生探究、表达与反思的实践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契合自身节奏的学习任务中锻炼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要素,使数学学习能够呈现出多维度延展。这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可保障数学教育的适切性,从而为学生未来持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梅 . 基于大数据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18): 173-175.
[2] 顾海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2, 8 (15): 85-87.
[3] 宁菊英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2, (13): 68-70.
[4] 曾莲春. 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 (05):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