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题”活动对逻辑表达能力的影响
傅丽婷
浙江省杭州市江晖小学 310052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做题,更要能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传统的书面练习难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路径。“说题”活动要求学生当众讲解题目解法,包括理解题意、确定步骤、说明依据和得出答案。这要求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想法,用连贯、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研究“说题”活动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对改进数学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一、“说题”活动的要求与核心
说题活动需要学生完整呈现解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包含四个关键环节:第一环节是明确题目内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题目给出长方形的长是 8 厘米,周长是 24 厘米,要求计算宽是多少。第二环节是说明解题策略,要解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比如因为周长公式包含长和宽两个未知量,现在知道周长和长,就能求出宽。第三环节需要分步演示计算过程,每个步骤都要交代清楚对应的数学原理,如先用周长除以 2 得到长加宽的和,再用这个和减去已知的长度。最后必须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反向计算或实际代入来确认答案是否正确。适合开展说题的题目通常具有明确的数学关系,教材中的应用题和图形题都是理想的选择。这类题目能让学生展示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公式定理的具体过程。
二、“说题”活动提升逻辑表达的具体体现
(一)推动思维条理化
“说题”活动对学生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把关于解题的零散想法,组织成一个有头有尾、步骤分明的完整过程说出来。这迫使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心里明白”或者“算出答案”,而必须主动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和排序。例如,在解决一个典型的购物问题:“小明买了 3 个相同的文具盒,一共花了 36 元,每个文具盒多少钱?”学生心里可能知道用除法,36 除以 3 等于 12。但在“说题”时,他不能仅仅报出算式和答案。他需要清晰地表述:题目告诉我们买了3 个文具盒(数量),总共花了 36 元(总价),要求的是每个文具盒的价钱(单价)。因为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数量,所以要求单价,就需要用总价除以数量。因此,我的计算是 36 除以 3 等于 12 元。每个文具盒 12 元。这个“说”的过程,强制学生把“总价 ÷ 数量 Σ=Σ 单价”这个数量关系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清晰地应用到具体解题步骤的说明中,先理解关系,再确定方法,最后计算答案。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就会显著增强,不再跳跃或混乱。
(二)强调理由与依据
“说题”活动区别于单纯解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强制要求学生不仅要呈现“怎么做”,更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培养逻辑表达能力的精髓所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为解题的每一步骤寻找并阐述其背后的数学道理或规则依据。 同样以上述购物问题为例。如果只是做题,学生可能直接写出算式 36÷3=12 (元)。但在“说题”时,他必须解释:“题目中给出了总钱数(36 元)和购买的数量(3 个),要求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也就是单价。根据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总价 Σ=Σ 单价 × 数量。现在知道了总价和数量,要求单价,所以需要用总价除以数量,也就是 36÷3. 。”这个解释过程,迫使学生明确地关联到“总价、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并运用这个关系来证明除法操作的合理性。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在思考数学问题时,自然地追问“依据是什么?”,并在表达时习惯性地提供理由,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和表达模式,避免盲目猜测或死记硬背解题步骤。
(三)提升表达清晰度
“说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表达场景——听众(老师或同学)需要听懂他的思路。这个场景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并且用连贯的语句把思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避免模糊、笼统或跳跃式的表达。例如,在解决一个涉及倍数的问题时,学生不能说“这个大数是小数的好几倍”,而必须准确地说“这个大数是小数的 3 倍”。在描述步骤时,不能简单地说“然后除一下”,而要说“然后,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的关系,用行驶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计算出汽车的速度”。为了清晰地展现思考的顺序和因果关系,学生需要自然地运用“首先 ... 然后 ... 接着 ... 因为 ... 所以 ... 最后 ...”等连接词。例如:“首先,我阅读题目,找出已知信息:汽车行驶了240 公里,用了4 小时。问题是求汽车的速度。然后,我想到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Σ=Σ 路程 ÷ 时间。因为题目给出了路程是240 公里,时间是 4 小时,所以用路程除以时间就能求出速度。接着,我进行计算: 240÷4=60. 。最后,得出答案: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 公里。”这种精确的术语使用和清晰的逻辑连接,使得表达本身就成为思维严谨性和条理性的直接反映。通过不断的“说题”练习,学生的数学语言会越来越精炼、准确,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会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说题”活动通过外显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建立了师生双向反馈的有效机制。教师可依据学生表述中的逻辑链条准确诊断其认知盲区,而学生在组织语言描述解题步骤时,会自发进行元认知监控,这种双重优势使其成为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具体实施时需遵循渐进原则,初期选择难度系数 0.3-0.5 的基础题型,确保学生具备可输出的思维素材。结构化表达支架的搭建尤为关键,应提供题目解析- 策略选择- 步骤实施- 结果验证的思维框架,例如引导使用“题目条件表明 ...”“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 ...”等专业表述句式。在互评环节要聚焦思维品质评估,制定假设合理性、推理严谨性、方法创新性三维评价标准,避免陷入单纯的结果正确性讨论。
结语
小学数学“说题”活动是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促使学生整理思路、明确依据、清晰表达,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将“说题”融入日常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数学,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 .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分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36):83-85.
[2] 柳明秀 . 基于小学数学说理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J]. 数理化学习 ( 教研版 ),2021,(12):59-60.
[3] 徐娜娜 .“说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数学之友 ,2024,(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