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语文跨文化阅读资源整合与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王曼曼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第三实验小学西和园校区 272500

引言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学生学习压力明显减轻,获得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也衍生出包括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智慧教育本身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多样性、智慧性特征,可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高效课堂,有助于实现“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可补充与拓展现阶段传统语文阅读教学。

一、智慧平台驱动下的跨文化阅读资源深度整合

(一)主题化聚合,对接教材核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文化资源与教材主题的系统性关联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人文主题编排,这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明确方向。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先梳理教材单元主题脉络,建立主题资源库的基本框架。以五年级“民间故事”单元为例,教材选编了《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等中国传统故事。在智慧平台上,可以围绕故事类型比较这一核心,聚合希腊神话《潘多拉魔盒》、北欧传说《雷神之锤》等同类题材资源,形成中外民间故事的平行对照体系。

资源筛选时需注重文化代表性。比如在整合友谊主题资源时,除教材中的《伯牙鼓琴》,可补充日本绘本《阿春的手》、美国小说《夏洛的网》选段,展现不同文化对友谊理解的共性与差异。平台智能标签系统能自动归类资源,教师只需输入关键词如“友谊 + 跨文化”,即可调取相关视频、文本、音频,大幅节省备课时间。

(二)层次化构建,契合认知水平

小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跨文化资源必须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原则。低年级学生更适合视觉化、互动性强的资源形式。在教学二年级“童话世界”单元时,可先播放《安徒生童话》动画片段激发兴趣,再提供配有语音朗读的电子绘本《丑小鸭》,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简版文本。中高年级则可增加思维挑战性。比如四年级“寓言智慧”单元,除《守株待兔》等教材内容,可设计三个层级:基础层观看《伊索寓言》动画短片,进阶层阅读中英寓言对照文本,拓展层完成东西方寓言哲理比较在线思维导图。

(三)动态化更新,保持资源活力

教育资源时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某区教研组调研发现,使用超过两年的静态资源包,学生注意力保持率下降 35% 。智慧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建立可持续更新的资源生态。具体可采用三级更新机制:骨干教师每月筛选权威机构发布的新资源,如央视最新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童年》片段;学科组每季度开展跨校资源互评,淘汰陈旧内容;学期末邀请学生参与”我最喜爱的文化资源”投票,保留高人气素材。

更新需把握两个核心标准:文化准确性和儿童适切性。某校曾引入某国外节日视频,因存在文化刻板印象引发家长质疑。现在平台设置双审制度,先由学科教师审核内容,再请相关文化背景人士复核。同时严格测试资源难度,确保新增内容符合课标要求。如近期添加的《世界儿童》杂志连载故事,均经过Flesch 易读性指数检测,控制在适合小学生的3-4 级难度。

二、融合创新的跨文化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一)创设沉浸情境,触发文化初体验

智慧平台强大的多媒体呈现能力,为在课堂伊始迅速营造浓厚、真实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持。此环节的核心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平台,精心选择并播放与当次学习主题紧密相关的视听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是一段展现特定地域风土人情的短视频、一组反映当地日常生活或节庆场景的图片集锦,或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旋律。其目的并非简单展示,而是通过这些直观、感性的媒介,快速将学生带入一个相对陌生的文化语境中,刺激其感官,引发其“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课文或主题时,教师可先通过平台展示一段关于某国特色食物制作过程或家庭聚餐场景的短片,配合当地舒缓或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直观感受到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所承载的文化气息。

(二)开展互动探究,深化文化理解

当学生对异域文化产生初步感知和兴趣后,教学的重心转向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与互动探究,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与逻辑。此环节紧密依托教材选文和智慧平台整合的拓展资源,设计一系列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完成的基于平台的任务。例如,在阅读一篇描述国外节日习俗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平台的标注功能,随时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或词汇。这使教师能即时捕捉学生的认知难点。更进一步,可以设计小组协作探究任务:利用平台的在线协作白板或文档,让学生共同梳理、比较中外两个相似主题中主角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或社会背景的异同,并简要归纳。或者,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分析某一特定文化习俗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反映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互动探究活动,将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动态的思考、辨析与建构过程。平台在此过程中实时记录学生的操作痕迹、讨论内容和初步结论,为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发现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引导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促进对话反思,涵养文化同理心

跨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设身处地理解他者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与探究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的对话与反思至关重要。在此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在平台讨论区围绕核心文化议题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例如,在阅读完一个反映文化冲突的小故事后,教师可以提出:“故事中的主角在那种情况下为什么感到困惑 / 生气 / 高兴?”,“如果换成你在那个文化环境中长大,面对同样的事情,你可能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或做法?为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并尊重这种与我们不同的想法或行为?”。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跳出自身文化框架,尝试从故事人物的文化背景和立场出发去解释其行为与情感,即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并回应同伴的观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密切关注讨论进程,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关注彼此观点中的差异与合理性,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促使学生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文化预设,逐渐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性,体会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依托智慧平台整合跨文化阅读资源并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时代性、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可行之策。它有效弥补了传统教材与课堂的局限,使多元文化以更生动、可感的方式融入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金连 . 运用智慧教育平台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6):30-32.

[2] 李婷婷 .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建智慧阅读平台下的主题阅读 [J]. 求知导刊 ,2024,(28):29-31.

[3] 马珍 . 基于智慧阅读平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J]. 宁夏教育 ,2022,(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