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并跑:成都世运会武术奖牌分布多极化下外国选手技术突破路径研究
黄霞 文烨
1.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引言:
成都世运会的武术赛场,上演着令人瞩目的变化。曾经几乎由中国选手包揽的奖牌,如今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分享。伊朗选手沙欣的南棍、马来西亚选手陈昌敏的南拳,一次次让观众惊叹。这些外国选手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折射出武术在全球发展的新态势,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探寻。
一、武术奖牌多极化现象概述
成都2025 世运会武术赛场,奖牌不再是中国选手的专属。伊朗选手在南棍项目问鼎,马来西亚选手摘得女子南拳金牌,新加坡、越南等共 9 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也纷纷站上领奖台,昔日“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多极化分布清晰可见。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它背后是武术在全球土壤里扎根生长的证明—当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手能在不同项目中展现竞争力,这项源于东方的运动便跳出了地域局限,真正成为跨越文化的竞技语言,其国际性标签也因此愈发鲜明。
二、外国选手技术突破典型案例分析
(一)伊朗沙欣南棍夺冠
沙欣的南棍表演里,复合旋转劈棍是最亮眼的杀招——他以腰部为轴完成360 度空中转体时,棍身划出两道交叉弧线,落棍瞬间手腕突然下沉发力,既保留传统劈棍的爆发力,又通过旋转增加了动作的空间复杂度。对比中国选手偏稳重的套路演绎,他的优势藏在细节里:同样的腾空动作,他的转体度数多了 180 度;相同的棍法组合,他能在 0.5 秒内完成力度三次切换,难度值远超评分标准上限,完成度却丝毫不打折扣,这让裁判组在打分时很难找到扣分点。
(二)马来西亚陈昌敏女子南拳摘金
陈昌敏的南拳带着股南洋海风的刚劲——出拳时肩背肌肉如波浪般传导力量,拳头砸向空气能听见闷响,却在收势时突然变柔,像被海绵接住般利落。她把传统南拳的“十字桩”身法改成了小幅晃动的“船步”,配合东南亚舞蹈特有的顿挫节奏,让整套动作既有桩功的沉稳,又多了流动的韵律感。这份独特风格背后是扎实的技术支撑:决赛中她的16 个核心动作零失误,其中“转身崩拳”的角度误差不超过 5 度,还在传统套路里嵌入了两个自创的衔接动作,既不违规又跳出了同质化竞争。
(三)越南选手DOHuyHoang 获男子散打56 公斤级亚军
DOHuyHoang 在散打擂台上像条滑溜的鱼——对手出拳时他不硬接,而是顺着来力侧滑半步,同时用膝盖顶向对方支撑腿,这套“卸力 + 反击”的组合,总能在僵持中撕开缺口。他的技术表现在攻防转换上尤其突出:抱摔时会突然松劲让对手失去平衡,防守时用肘臂形成的三角区能挡开八成以上的正面攻击。能拿到亚军,靠的是体能与技术的双重优势:五场比赛里他的平均出腿频率比对手快 1.2 次 / 秒,且关键动作的成功率保持在 8 成以上,哪怕打到加时赛,步法移动速度也只是轻微下降。
三、外国选手技术突破路径探究
(一)技术学习路径转变
外国选手的技术学习早已跳出亦步亦趋的模仿阶段,转向本土格斗技与武术的融合创新。印尼选手便是典型,他们把班卡苏拉腿法里的低扫、回旋踢融进武术套路,让原本直线发力的腿法多了螺旋劲,落地时的缓冲动作还能衔接出拳,形成“腿起拳落”的独特节奏。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像给武术注入新血脉——既保留攻防内核,又带着民族格斗术的基因,让运动员在赛场上跳出千篇一律的套路,用独有的动作逻辑打出让对手措手不及的组合,竞技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二)高难度动作创新
外国选手在动作创新上爱走“险中求稳”的路数:要么在单个动作上做加法,比如把传统旋风脚的转体度数从 720 度提到 900 度,同时调整重心控制;要么在组合上玩花样,像沙欣那样把劈棍与转体交叉嵌套,让动作链条更复杂。这些高难度创新像给比赛加了催化剂——观众看得目不暇接,赛场张力陡增;对选手而言,能完成别人做不到的动作,就等于在评分表上拿到了隐形加分,竞争力跟着往上跳,还倒逼整个项目的技术标准不断升级。
四、外国选手技术突破对全球武术发展的启示
(一)对武术项目推广的影响
当伊朗选手的南棍、马来西亚选手的南拳在领奖台上闪耀,当 9 国 / 地区的运动员都能在武术赛场崭露头角,这项运动便不再是某一地域的专属。外国选手的亮眼表现像块磁石,吸引着更多国家的年轻人拿起器械、站上擂台,让武术从训练馆里的小众练习,变成越来越多民族愿意尝试的竞技选择,其全球版图也随之不断扩大。
(二)对国际武术交流的促进
印尼选手的腿法里藏着班卡苏拉的影子,沙欣的棍法带着波斯武术的痕迹,这些带着本土印记的创新,让国际武术交流有了实打实的内容。不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变成你学我的旋转发力、我借鉴你的节奏控制,不同风格在碰撞中相互滋养,就像多条溪流汇入江河,让武术的技术体系越来越丰富,交流也从表面的赛事往来,沉到了技术根脉的交融。
(三)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国武术若想一直站在高处,就得盯着赛场上那些新变化。外国选手在难度创新、本土融合上的巧思,像面镜子照见套路中的惯性思维。不妨学学他们对传统动作的突破性改造,也看看如何让本土文化基因更好地融入技术细节,在守好根基的同时打破路径依赖,这样才能让老技艺不断长出新筋骨,始终保持鲜活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成都世运会武术赛事的多极化奖牌分布,是武术全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外国选手的技术突破路径,为这项运动注入了新活力。它推动着武术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促进着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也为中国武术的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与提供了思路。未来,武术将在全球的共同参与和创新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赵雅文 , 张鑫月 . 中华武术电影在国外的传播与认同研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域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7(5):58-66.
[2] 袁黎佳 , 漆晓燚 , 刘帅 , 等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3,8(3):15-18.
[3] 侯胜川. 从国际传播到海外民族志: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46(4):145-156.
[4] 石杰传 , 华世民 , 韦伟南 , 等 . 武术散打防守反击战术运用研究——以第 9 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为例 [J]. 安徽体育科技 ,2022,43(4):63-66.
作者简介:黄霞,汉族,女,四川省成都市,2000 年9 月,硕士研究生,无,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