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培养途径探究
王铁英 万霖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其核心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后备力量,能否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必须时刻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到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培养中,推动高校学生党员在服务师生、扎根师生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一、培养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先进群体,深入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是贯彻党的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自身,也是其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党中央对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的总体部署,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从党的二十大强调“人民至上”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改革为了人民 , 依靠人民 , 成果由人民共享”,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守与践行。高校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这股进步力量不可忽视,只有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理论根源”和“实践体现”的深层逻辑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在思想上站稳人民立场,在行动中贴近观众需求。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奋斗而累积起来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时代的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根基,从毛泽东思想中“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理论中“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既是一脉传承,也是与时俱进。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信仰、有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武装头脑,就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之举,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系统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立场,只有深刻理解“人民利益至上”“人民主体地位”等群众观点,才能真正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确保在传播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不偏离人民立场,真正成为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有力推动者。
(三)是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成长于强国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其人生发展处于重要转折期,亟需科学思想理论的引领。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必须以党的立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理论为行动指南。深入学习并内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其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关键途径,也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学生党员更好地服务同学、避免脱离群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确保其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开展。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党员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学生党员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熟练掌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方法,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现实挑战
高校学生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取得长足进展,但当前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功利化价值观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冲击,一些高校基层党支部培养学生党员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部分学生党员自身存在政治素养不高、入党动机存在偏差、党性修养不足等局限,都弱化了高校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学习。
(一)社会功利化价值观与网络时代的外部冲击
当前部分社会功利化价值观对高校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消极影响。少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中包含“利于就业”“提升简历竞争力”等现实考量,可能导致其将群众观视为“政治加分项”而非内在信仰。随着 5G、VR、AR 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塑造沉浸式、多感官交互的人际传播新生态。[2] 这种新生态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对互联网呈现出深度依赖与高频参与的特征。据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短视频的沉浸式平台体验的时候,由于短视频极大地满足了其个性化和口味化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娱乐、社交和信息的多方面需要,更加助长了大学生青年群体的网络依赖”。[3] 社交媒体上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容易稀释对严肃政治理念的关注,网络舆论场域中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可能干扰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判断力,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可能被网络语境中的“个体主义”“精致利己”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视。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机制不足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还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转化”的问题。党课设置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授课多嵌入思政课章节,缺乏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或实践课程。尽管多数学生党员认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个人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但简单的理论灌输与主动参与群众观学习之间的矛盾,折射出新时代青年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培养在实现情感认同向理性认知转化过程中依旧存在挑战。“重发展、轻培养”的思维模式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思考。基层党组织教育和培养党员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更多的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形式主要有文件精神传达、专题讲座、自主学习等,真正意义上的融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社会实践很少,很难引起情感共鸣。
(三)学生党员自身认知与实践的主观局限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中仍存在部分政治素养不高,入党动机存在偏差,党性修养不足的问题。从自身受教育角度看,高校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锻炼,对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不足。从入党动机角度看,少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入党被视为未来求职和就业的“敲门砖”,未主动了解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没有真正了解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从党性修养角度看,入党前,部分学生党员的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在表述上还存在网上抄袭的现象;在培养过程中,虽通过党课学习明确“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政治立场,但对群众观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要求缺乏深入思考;入党后,未能真正以“服务者”身份倾听普通同学诉求,导致群众观的实践维度被弱化。
三、培养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应充分利用各项有效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意识。
(一)强化党课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根基
党课是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渠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4] 一是通过专题学习,聚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本源与实践脉络,组织学生党员精读《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等核心论断;二是结合“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小岗村‘大包干’的群众探索”、“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等历史案例,在鲜活感的党课案例中提炼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使学生党员深刻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实践,激发学生党员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校园治理,提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中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5] 群众路线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教育。一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圣地、历史纪念馆等开展实践研学,通过传统的实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二是学生党员以校园调研员和协调员的身份开展校园事务共建模式。以“问题调研员”身份,通过班级座谈会、走访寝室和问卷调研等多种方式,梳理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诉求,随后以“校园协调员”身份,推动形成兼顾多元利益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发挥机制效能,保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培养常态
建立健全培养机制是培养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条件,确保群众观念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有章可循、落地见效。一是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纳入党员理论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会等形式深化认知。二是完善实践考核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实践教育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实践活动的质量,将学生党员参与基层志愿服务、解决同学实际问题等群众工作表现纳入年底基层党员民主评议指标,增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可持续性和持久性。三是健全监督机制。高校学生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需要通过普通大学生进行监督,在进行党员考核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这样既可以从多方面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考核,保证高校学生党员的考评公开、公平、公正,也有助于高校学生党员养成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意识。[6]
(四)借助“互联网 +”,增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培育实效。
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
等技术手段,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传播形式与互动方式,契合高校学生党员的认知习惯,让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体验,提升学生党员的接受度和践行力。一是打造沉浸式线上教育平台。高校基层党支部可以利用 VR 技术还原党史中“密切联系群众”的经典场景,让学生党员“身临其境”感受群众观的实践价值,强化记忆与理解;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传播话语体系。结合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其转化为青年群体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网络话语。比如,精心制作“党员服务短视频”,用镜头真实记录党员日常帮扶群众的暖心故事;通过在线直播实时呈现党员开展为民服务的过程,用互动式体验增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传播的亲和力。让理论话语更接地气、更入人心,真正实现理念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024(07).
[2] 王茜渊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10).
[3] 李岩松. 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综合影响机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
[4] 贺立军 , 蔡 畅 , 毕德印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三重维度 [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5(07).
[5] 习近平 . 论党的青年工作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6] 朱映雪 , 王乐乐 . 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研究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1).
辽宁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4BSZ081
作者简介:王铁英,女副教授,金融学硕士;万霖,男讲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