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边坡岩体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甘辉敏 向明 寇家宾
乌鲁木齐古生界地质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露天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边坡失稳事故频发,其中岩体结构的复杂性是导致边坡破坏的关键诱因。岩体结构通过结构面发育特征、结构体组合形态及完整性程度,影响边坡岩体的应力分布与变形路径。当前对岩体结构与边坡稳定性的耦合关系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深入探究二者作用机制对提升矿山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露天煤矿边坡岩体结构的特征解析
1.1 岩体结构面的三维发育特征
露天煤矿边坡岩体结构面的三维发育特征直接影响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结构面包括原生结构面(如沉积层面、冷凝节理)、构造结构面(如断层、节理)和次生结构面(如风化裂隙、卸荷裂隙)。这些结构面在空间上的产状、间距、延续性和张开度等特征呈现出复杂的三维分布。例如,在沉积岩为主的露天煤矿边坡中,沉积层面往往具有较大的延续性和较低的抗剪强度,而后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节理则可能切割层面,形成复杂的结构面网络。结构面的三维发育特征决定了岩体的各向异性,使得边坡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
1.2 结构体的几何形态与组合模式
结构体是由结构面切割岩体形成的基本单元,其几何形态与组合模式对边坡稳定性至关重要。结构体的形状多样,包括块状、柱状、板状、楔形等,其大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岩体的整体强度和变形特性。在边坡岩体中,结构体的组合模式可能形成各种潜在的滑动面和破坏路径。例如,当多个结构面以特定角度相交时,可能形成楔形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在边坡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破坏。此外,结构体的排列方式也会影响岩体的变形行为,如板状结构体的平行排列可能导致岩体在垂直于板状方向上的强度较低,容易发生弯曲变形。
1.3 岩体结构的完整性量化指标
岩体结构的完整性是衡量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岩体完整性指数(如 RQD)、岩体体积节理数(Jv)等量化指标来描述。RQD(岩石质量指标)通过统计钻孔中长度大于 10cm 的岩芯所占比例来评估岩体的完整性,Jv 则表示单位体积内结构面的数量。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岩体中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岩体的破碎程度。一般来说,岩体完整性越好,其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越高;反之,岩体完整性越差,结构面发育越密集,边坡越容易发生失稳。在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准确量化岩体结构的完整性是进行稳定性评价和设计的基础。
二、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2.1 结构面网络对岩体强度的劣化效应
结构面网络的发育显著降低了岩体的强度,这是由于结构面本身的抗剪强度通常远低于完整岩体。当岩体中存在大量结构面时,应力会在结构面处集中,导致岩体的整体强度呈现非线性劣化。结构面的产状、间距和连通性是影响强度劣化程度的关键因素。例如,当结构面的走向与边坡走向平行时,结构面容易形成连续的滑动带,大幅降低岩体的抗滑能力。
2.2 结构体排列对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
结构体的排列方式决定了边坡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在结构体排列紧密且规则的岩体中,变形往往呈现出整体均匀的特征;而在结构体排列松散或不规则的岩体中,变形则可能集中在某些薄弱部位,形成局部破坏并逐渐扩展至整体失稳。例如,当结构体以楔形排列时,边坡容易发生楔形滑动破坏;当结构体以板状排列且倾向边坡外侧时,岩体可能发生倾倒变形。此外,结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变形破坏模式,如结构体之间的咬合程度越高,岩体的整体稳定性越好,反之则容易发生滑动或坍塌。
2.3 结构完整性对稳定阈值的影响规律
岩体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边坡的稳定阈值,即边坡发生失稳时的临界条件。完整性好的岩体具有较高的稳定阈值,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变形而不发生失稳;而完整性差的岩体稳定阈值较低,更容易在较小的荷载或变形条件下发生破坏。研究表明,随着岩体完整性的降低,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呈非线性下降趋势。因此,在露天煤矿边坡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岩体结构的完整性,合理确定边坡的坡角和高度,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在安全阈值范围内。
三、基于岩体结构的边坡稳定性优化策略
3.1 岩体结构导向的边坡动态勘察方法
为了准确掌握露天煤矿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需要采用岩体结构导向的动态勘察方法。传统的勘察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岩体结构的三维发育特征,而动态勘察方法则结合了地质雷达、声波测试、无人机遥感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边坡岩体结构的高精度、全方位探测。例如,利用三维地质雷达可以清晰地揭示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结合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获取边坡表面的结构面发育特征,从而构建出详细的岩体结构模型。
3.2 结构特征融合的智能监测体系
构建结构特征融合的智能监测体系是实现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实时监控的关键。该体系将岩体结构特征参数(如结构面产状、完整性指数等)与传统的监测数据(如位移、应力、应变等)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岩体结构与边坡稳定性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例如,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岩体内部的变形情况,结合结构面的分布特征,可以准确判断变形的来源和发展趋势。智能监测体系还可以实现对边坡稳定性的预测预警,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为矿山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3 结构面控制的主动加固技术
针对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开发结构面控制的主动加固技术是提高边坡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主动加固技术基于对结构面特征的精准识别,采用锚杆、锚索、注浆等方法对关键结构面进行加固,从而提高岩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例如,对于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可以采用高强度锚索进行加固,通过施加预应力来提高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对于破碎的岩体,可以采用注浆技术填充结构面,改善岩体的完整性。主动加固技术还可以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加固效果的实时评估和调整,确保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结论
露天煤矿边坡岩体结构通过结构面、结构体及完整性三大要素影响稳定性。结构面的三维发育特征、结构体的几何形态与组合模式以及岩体结构的完整性量化指标,共同构成了岩体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通过影响岩体强度、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阈值,对边坡稳定性产生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岩体结构导向的边坡动态勘察方法、结构特征融合的智能监测体系和结构面控制的主动加固技术等优化策略。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岩体结构的精细化勘察,构建结构特征与稳定状态的量化关系模型,发展基于结构控制的智能防控技术,为露天矿边坡安全提供全周期保障,推动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开采。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 徐拴海 , 许刚刚 , 等 . 露天煤矿冻结岩土边坡介质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8,46(03):104-112.
[2] 焦晓亮 , 王知乐 , 孔锐倩 , 等 . 基于 RMR 工程岩体评价法的露天矿靠帮开采方案研究 [J]. 煤炭工程 ,2021,53(S1):6-12.
[3] 穆海平 .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J]. 山西科技 ,2016,31(0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