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龙泉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

作者

叶昌红

龙泉市委党校 3237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社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浙江龙泉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龙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以青瓷、宝剑制作技艺为核心,涵盖传统技艺、民俗、口头文学等百余项省市级非遗项目,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群落。其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全球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陶瓷类项目,与国家级非遗“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共同形成“剑瓷合璧”的文化奇观,积淀逾 1600 年的工艺传承史,为构建跨代际文化认同提供了独特资源。

一、龙泉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基本现状

当前,以非遗文化为媒介开展海外统战工作已成为龙泉实践的重要方向,龙泉市积极探索“统战 + 非遗”融合路径,以“传统活化、全球对话”为核心理念,借助“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龙泉青瓷博物馆)的平台,探索“以侨为桥”的模式,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国际化的“龙泉范式”。

一是通过“不灭窑火”等品牌活动,打造了遗址公园、非遗茶空间等文旅融合场景,如“禺沐青云”茶空间将青瓷与茶文化结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参与传统技艺实践。2023 年剑瓷产业增加值达 5.09 亿元,非遗与旅游结合的经济效益显著。

二是建设龙泉非遗生态保护区,如大窑龙泉窑遗址公园、溪头村“最佳旅游乡村”等项目,成为海外游客体验青瓷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是引入科技元素,如 3D 打印复刻古瓷、元宇宙展览,并通过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扩大传播覆盖面。助力“非遗文化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组织引导海外侨团推广青瓷产品,助力参与各类国际展会,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为实现长效机制龙泉市投资建设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集创作、展览、交易、旅游于一体。“文化 IP+ 城市形象”的协同,使非遗成为龙泉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新时代龙泉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龙泉非遗在国际上有历史积淀,近年来也做了很多推广,但市场推广依赖节庆活动,短期展览为主,日常销售渠道有限,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缺乏长期策略。部分非遗传播停留在器物展示层面,缺乏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深度结合,如对青瓷“天人合一”哲学内涵、宝剑锻造中的工匠精神挖掘不足,导致文化认同感难以深化。对数字化时代海外新生代的精准传播策略研究较少,仍是传统传播方式为主。同时存在长期品牌构建不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青年传承人培养滞后等问题。非遗资源整合与统战力量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挖掘,尤其

在跨区域联动和国际合作方面。

三、龙泉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思考

(一)创新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制作生动有趣的龙泉非遗文化宣传内容,如动画视频、直播节目等,以吸引海外新生代的关注。通过新媒体平台,还可以与海外新生代进行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强他们对龙泉非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举办线上的龙泉非遗文化讲座、研讨会、手工制作课程等活动,让海外新生代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同时,结合线下的文化展览、体验活动等,为海外新生代提供亲身感受龙泉非遗文化魅力的机会。

(二)加强文化教育与交流

在海外华校中开设龙泉非遗文化课程,将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非遗文化纳入教学内容,让海外新生代从小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他们对龙泉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组织海外新生代到龙泉进行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龙泉的历史文化氛围,参观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和制作工坊,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强海外新生代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认同。

(三)激发新生代的参与热情

结合海外新生代的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开发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龙泉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如手机壳、钥匙链、饰品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能够传播龙泉非遗文化,还能够激发海外新生代的购买欲望和参与热情。设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和项目,鼓励海外新生代参与龙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例如,举办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邀请海外新生代提交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些方式,激发海外新生代的创造力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龙泉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龙泉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目前面临着文化差异、传播渠道有限、新生代参与度不高等挑战,但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加强文化教育与交流、激发新生代的参与热情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利用龙泉非遗文化团结引领海外新生代,促进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