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黄雅萍
中共栖霞市委党校 265300
2024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栖霞作为山东省烟台市的重要农业区域,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县,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栖霞市已经完成数字化果园建设23 处,共计 5800 余亩,果树下安装智能滴灌设备,实现了机械种植、自动灌溉等现代化管理方式,苹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 95% 以上;还建起了烟台苹果大数据中心,实现了苹果“种植标准化、仓储智能化、交易线上化、追溯可视化和服务一体化”。然而,栖霞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等,影响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的价值逻辑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升级。其核心是将数字技术等新型要素融入涉农产业,加快建设农文旅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常规生产力的超越既是依托新型要素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过程,更是同频协变数字乡村发展的政治过程,不仅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大变革,而且深刻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调整。
二、栖霞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栖霞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的现状
栖霞市是著名的“中国苹果之都”,苹果种植面积超 100 万亩,年产量突破 210 万吨,品牌价值达 75.36 亿元。近年来,栖霞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与《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等相关政策,有效推动了栖霞地区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延伸价值链,整合烟台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和省市涉农资源,构建了全链条增值体系。同时,栖霞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培育,打造“线上直播 + 线下展销”双通道,创新“产地直采 + 分级定制”模式,推动精品苹果单价提升 30% ,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云仓直发”的产销闭环,数字乡村发展初见成效。
(二)栖霞地区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治理存在形式主义。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根本的着力点依然在农村基层本身。但是目前栖霞数字乡村建设中,部分基层单位存在“重硬件轻实效、重考核轻应用”的形式主义倾向。例如,当前部分村庄安装的“智能监控”设备仅用于应付检查,未真正用于治安管理或生产监测,农民和村干部使用率不足 20% 。此外,当前仍存在部分部门间数据壁垒未打破,信息需重复录入,基层干部耗费大量精力在数据上传、报表填报上,实际治理效能未显著提升,再加上部分数字化工具操作复杂,基层干部数字素养不足,导致“工具闲置”与“需求未满足”并存。
二是城乡数字融合发展动能不足,技术推广存在滞后。
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善治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数智技能的新质农民。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既是发展新质农业必需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主体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栖霞城乡数字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渠道不畅,制约了栖霞数字乡村的发展。一方面,城市电商平台与栖霞本地果农的合作仍以“代运营”为主,未形成“需求定制 - 生产 - 销售”的深度协同。另一方面,乡村技术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瓶颈,部分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初期投入较高,而针对农民的培训多为“集中授课”,缺乏“田间地头”的实操指导,导致老年果农因操作困难弃用设备,推广覆盖规模不足。
三是数据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应用领域单一。
栖霞现有数据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和平台,尚未形成“全链条、多维度”的整合体系。如,农业农村局掌握种植数据,商务局掌握电商销售数据,气象局掌握气象数据,但三者数据未打通共享,导致“种植 - 销售 - 气候”关联分析缺失,无法为果农提供“气候 - 种植 - 市场”一体化决策支持。此外,数据应用领域单一,开放程度低,多集中在“追溯可视化”“交易线上化”等基础环节,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
三、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栖霞地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筑牢组织主体责任,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一是聚焦“关键少数”引领。针对乡村干部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将数字化治理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学习数字技术应用,强化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二是搭建多部门协同政策矩阵。建立农业农村、工信、科技等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协同小组,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的推进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协同发力。
三是推进“本土化 + 专业化”人才双轮驱动。一方面,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投身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二)畅通城乡融合脉络,加速农业数字化蝶变升级。
一是创新服务供给范式。借鉴城市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模式,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创新农村服务供给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5G 同步课堂”、远程诊疗系统、“银龄数字帮扶”等引入城市的电商、教育、医疗、金融等优质资源,为乡村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是完善全产业链智慧中枢。构建“数字技术 + 金融服务 + 实体产业”的新型生态体系,在苹果全产业链智慧平台基础上,加强平台与果农、企业、市场的对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高效整合,提升农业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竞争力。
三是深化城乡科技交流互鉴。构建技术扩散通道,推动城市创新资源向农业科技园区下沉,加强与城市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栖霞地区。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乡村有机联结一体化。
一是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维度。在现有农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栖霞特色的多元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 +”新模式,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到平台”的多元衔接。
三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将农民与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