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智慧养老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喻寒冰
重庆工商大学
一、引言
我国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化与数字化叠加推动社会快速转型,获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产业发展改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革新生产方式、拓展生活空间,惠及社会各方面,为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可足不出户通过电子产品处理各类事务,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配。2021 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将近 2 亿,达到人口总数的 13.5% ,较 2010 年上升5.44%[1] ,预计 2050 年将会超过 16 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养老需要。然而养老是重要民生问题,“互联网 +”背景下智慧养老兴起,能优化资源、化解供需矛盾,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但国内智慧养老起步晚,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较多。社会工作凭借专业优势可弥补不足,破解服务碎片化等问题,提升服务精准化、一体化水平,满足老人需求。“互联网+”智慧养老能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
二、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1999 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07 年首提“智慧养老”概念,2012 年国家老龄办明确后获学界重视,但学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如左美云(2014)认为智慧居家养老是在保障老人正常生活前提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率的养老服务 [2]。国内学者对智慧社区养老的研究多集中于内容,其以社区为载体,为老人起居、医疗、社交等提供正式与非正式支持。陈莉和卢芹(2016)基于云技术平台,将应急救助,生理监控,安全管理,居家生活,家政服务,定位服务,关爱服务等方面纳入智能社区服务里 [3]。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无论社区或居家养老均能提供支持。智慧居家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升级,是科技与养老的融合,社会工作角色尤为重要。刘建兵(2016)提出,要想让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得到完善,就必须要有社工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反馈,而“智慧养老”平台则是一种动态的服务平台,它要求对数据进行录入与更新 [4]。廖鸿冰、李斌(2014)提出,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技能融入社区养老,以助人自助为中心,挖掘老人潜力。在服务理念、内容、态度和功能等方面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品质[5]。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智慧养老发展迅速,已形成系统化、个性化模式。其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称“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养老方式,能让老年人借助现代科技获得优质服务,实现独立生活。Stanford(2002)提出,利用一套智能装置,构建一套完善的智能养老系统,以实现对老年人的远程监控和健康监控。国外关于智慧居家养老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技术上开始的,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让老人们过上更优质的晚年生活 [6]。“智慧”这个词在“智慧居家养老”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ih(2006)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了一种能够满足老年人医疗健康、社交需求等方面的服务 [7]。
三、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的必要性
3.1 智慧养老理念与社会工作理论互补
老年人因机能衰退易面临社会隔离等问题,影响健康。社会工作作用关键,核心不仅是助人,更要秉持专业精神,助力解决当下困境、提升自主能力以应对未来挑战。这与智慧养老理念深度契合 —— 后者将科技融入养老,改变老人被动地位,鼓励自助。
3.2 社会工作填补智慧养老之缺
智慧居家养老存在不足,需依社工职业价值观改进。社工注重“以人为本”,但高科技产品常忽视老人需求、侵犯选择权,与社工尊重自主理念相悖。其最大问题是隐私问题:系统需录入老人及家人信息,让有隐私顾虑的老人不安。而社工“保密”原则对服务开发有指导意义,如允许老人自主决定提供哪些信息,以保障隐私、减少被“监视”感。
3.3 社会工作促进智慧养老体系成熟
社工以专业方法助力老人:个案辅导帮消极老人认识智慧养老益处,激发潜力、提升幸福感;小组工作聚有需求老人,借群体归属感减轻技术恐惧,促进学习分享,提升参与度。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
4.1 多样化需要尚未解决
国内部分地区“智慧社区”养老尚在初步探索阶段,服务内容、体系与功能较为单一,多局限于基础生活照料,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除生活需求外还需精神慰藉与自我价值实现,相关服务却明显匮乏,不符其真实需要。
4.2 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完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系统需专业社工支撑,其凭借专业理念与技能,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但当前社工对自身在智慧养老场景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发挥认知模糊,常局限于基础事务性工作;且政府在养老领域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有限,难以支撑服务的深度拓展,导致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滞后于老人实际需求,呈现形式化倾向,专业化程度不足,难以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
4.3 养老资源供求失衡
养老服务供需失衡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专业人才短缺,因社工待遇低、职业认同弱、工作繁琐导致;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系统建设耗资大,政府难以全额投入,短期难均衡;三是产品安全存忧,品质无保障、隐私易泄露,阻碍发展。
4.4 老人对技术的抵触心理
我国“智慧社区养老”起步晚,认知度低,仅少数老人知晓;老人习惯传统亲属照料模式,难适应新模式;且依托的数据平台安全性缺乏信任,易引发技术抵触。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智慧养老的对策
5.1 满足老人的各种需要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既包括生活照料等物质层面,也涵盖情感交流等精神层面。社工需了解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兼顾物质与精神的精准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5.2 提升养老的专业化程度
政策与社会扶持下,社会对专业社工服务需求激增,需整合人才,从老人需求出发提供服务,社工正是此类人才。社工应强化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化,链接资源、降本提效。需扩大高校招生、涨薪防流失;社工组织要开展培训、提升能力、监管实习社工,以提供更专业服务,让老人安享晚年。
5.3 整合优质服务资源
要更好发挥社工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需立足其资源链接者、服务者等角色,整合政府、社会、社区资源,联动政策、资金、设施及志愿者力量,提升服务质量与平台效能,拓展老人支持网络,具体包括协助完善法规、吸引社会支持、加强宣传引导。
5.4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
因传统观念和对科技不熟悉,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接受度低、抗拒强,阻碍其发展。社工需人文关怀,尊重个性、解答疑问、探寻需求,激发参与热情,减轻恐惧、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可通过团体活动教智能操作,借熟谙者推广,以娱乐活动增认同,助其舒适融入、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9.
[2] 左 美 云 . 智 慧 养 老 的 内 涵、 模 式 与 机 遇 [J]. 中 国 公 共 安全 ,2014(10):48-50.
[3] 陈莉 , 卢芹 , 乔菁菁 .2016.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J]. 人口学刊 ,38(3):67-73.
[4] 刘建兵 . 智慧养老如何与积极养老结合 [J]. 中国信息界 2016(05):81-83.
[5] 廖鸿冰 , 李斌 .2014.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J]. 湖南社会科学 ,(6):121-124.
[6]Stanford V.2002.Using pervasive computing to deliver eldercare[J].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1):10-13.
[7]JihWR:《Context-aware》service integration for elder care ina smart environmen》,AAAI 2006,Workshop,Boston:USA,2006,pp.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