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西红柿高产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作者

彭亚丽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永胜 674205

引言

西红柿作为永胜县普遍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产量、品质与农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传统栽培模式容易导致产量波动大、资源浪费严重,普遍存在水肥利用效率低、品种适应性差、病虫害防控粗放等问题。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高效田间管理体系,为推动西红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案。

1 西红柿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云南气候湿润、病虫害多发,需选抗病性强的品种,对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等常见病害抗性突出。应选择果实大、坐果率高、连续采收能力强的品种,能够提高产量,以适应云南温光条件。果实口感好、色泽鲜艳、耐贮运的品种更受市场青睐。种子消毒可采用 55℃温水浸种 15 分钟,或 0.1%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20 分钟,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降低苗期病害风险。消毒后的种子置于28-30℃条件下催芽,能提高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约2 天可出齐芽。

1.2 苗床准备与营养土配制

选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的地块作苗床,深耕细耙以保证土壤细碎无坷垃。营养土采用肥沃园土 5 份、腐熟有机肥 4 份、河沙 1份的配方,草炭、腐熟秸秆按其 10-15% 配制,具有调节酸碱度的作用,确保疏松透气、养分充足。播种密度需控制,每平方米苗床播种 50-75 克,可满足1500-2000 平方米大田需求,避免过密引发徒长播种后保持适宜温度,出苗后及时降温防徒长;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通风炼苗,防止出现不利的水分环境。壮苗标准为真叶 6-8 片,株高 15-20 厘米,叶色浓绿无病斑,根系发达且无病虫害。定植前7-10 天开展低温炼苗,增强幼苗抗寒性,提升定植后的适应能力。

1.3 定植技术

云南地区春季定植时间,露地在 3 月中下旬,大棚可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需确保定植后气温稳定回升。西红柿的气候要求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空气干燥、肥料充足等。定植密度依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而定,可以实现高产目标,通常早熟品种每亩2200-2500 株,晚熟品种每亩2800-3500 株,以保证通风透光。定植深度以子叶为界,过深过浅均不适宜,防止伤根或影响根系发育。定植后要立即覆盖地膜,以此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润、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

1.4 水肥一体化管理

西红柿生长所需氮、磷、钾比例约为 1:0.5:1.5,结果期需钾量显著增加,需注重钾肥补充。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应依据土壤养分状况和西红柿需肥规律,确保养分平衡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灌溉可采用滴灌系统,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提升灌溉效率,减少水分蒸发与养分流失。干旱季节或需增加空气湿度时,可采用微喷技术,提高田间湿度以促使生长。生长关键期需喷施叶面肥,如 500 倍复合微肥、 0.2%-0.4% 的磷酸二氢钾,补充养分以提高产量和品质。苗期及生长旺盛期喷施海藻酸、腐植酸等生物刺激素,为根系成长提供有利条件,改善植株质量。

2 西红柿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2.1 植株调整技术

单干整枝法具体操作是保留主干,摘除所有侧枝,每株保留 4-5 穗果后实行摘心,适用于早熟、密植栽培。该方法能提高通风透光性,提高产量。双干整枝法需保留主干和第一花序下的侧枝,形成两个结果枝,可增加单株产量,适用于中晚熟品种。打杈需把握时机,当侧枝长至 5-10 厘米时及时摘除,防止因侧枝过大造成伤口影响植株生长。疏果时,根据品种特性,每穗保留 3-5个果,注重植株整体发育,去除畸形果、病果和过密果。花期可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与 0.05% 硼砂溶液,或使用防落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坐果率。支架高度以 1.8-2.0 米为宜,且要保证稳固。用塑料绳或麻绳将主干固定在支架上,注意避免损伤茎秆,每隔30-40 厘米绑一次。

2.2 病虫害绿色防控

早疫病表现为叶片出现同心轮纹状病斑,茎秆和果实也会受害。防治需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喷施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晚疫病的症状是果实呈褐色软腐,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防治要加强通风降湿,防止出现洪涝情况,发病初期喷施68% 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病毒病会导致植株矮化,叶片卷曲、黄化。蚜虫采取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生物防治。白粉虱可用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雾,或释放丽蚜小蜂生物防治。棉铃虫防治可在田间放置性诱剂诱捕成虫以减少产卵量,或使用苏云金杆菌 Bt 制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层面上,棚室入口和通风口需设防虫网阻止害虫迁入,还可利用黑光灯诱杀夜蛾类害虫。化学防治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如 0.5% 苦参碱水剂防治蚜虫,注意可能出现耐药现象,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

2.3 环境调控技术

环境条件控制因素中,白天保持 25-28C ,夜间 15-18C ;为促使果实膨大和糖分积累,结果期适当降低夜温至 13-15C 。需将空气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高湿环境诱发病害。棚室栽培时,晴天上午 9-11 时释放 C02 ,浓度维持在800-1000ppm ,创造适宜植株生长的氛围。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晴天上午适当通风排湿。选用透光性优异的棚膜,注意认真开展卫生清理工作;阴雨天需补充人工光照,每天补光 4-6 小时,使用 LED 植物生长灯。露地西红柿通常在定植前 2 个月左右开始播种,栽培苗龄为 2 个月左右。播种后注意温度条件,使苗地温度维持在 15-25C 为宜,可采用草毡覆盖的办法实现。春季露地番茄育苗期若遭遇高温环境,避免强光使幼苗受到灼伤,遮荫处理十分有必要,夜间温度低于10℃时,应注意保存一定热量,可在垄面覆盖稻草或秸秆,增强根系活力。利用合理密植、插架绑蔓等办法使植株的通风透光能力稳步提高。

2.4 逆境胁迫应对

灌溉采用滴灌或微喷灌技术,能够有效节水;干旱季节每隔7-10 天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采用高畦栽培,畦面高于地面 20-30 厘米以防积水,为避免根系窒息,排水措施应落实到位。盐碱地种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盐分上升,需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结构。与十字花科、瓜类等作物轮作,避免连作使土传病害加剧。夏季休闲期可采用太阳能高温消毒技术,覆盖地膜后密闭棚室 20-30 天,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微生物菌肥的有效添加,分解土壤有害物质,维持生态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西红柿高产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的深入研究,验证了科学种植模式对产量及品质的提升作用,尤其适合规模化种植推广,具备明显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未来,相关人员应完善技术培训体系,推广智慧农业装备,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该技术为设施蔬菜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艳华 . 巨野县西红柿高产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及实践探索 [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04):96-98.

[2] 刘 善 灵 . 西 红 柿 高 产 栽 培 及 田 间 管 理 技 术 探 索 [J]. 种 子 科技 ,2024,42(03):80-82+112.

[3] 阿地拉·依马木尼牙子 . 露地西红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J]. 种子科技 ,2017,35(06):73-74.

[4] 刘 军 素 . 无 公 害 西 红 柿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探 究 [J]. 农 业 与 技术 ,2016,36(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