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模块化施工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与安全管理提升研究

作者

英起星

云南建投安装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施工模式在效率提升、安全保障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局限性。模块化施工凭借高效、环保、易管控等特点,成为钢结构工程建造的热门选择。该施工方式通过在工厂完成构件预制,再于现场进行快速装配,不仅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还能大幅增强施工安全性与标准化程度。在此行业发展趋势下,深入研究模块化施工的具体应用及对安全管理的促进作用,对钢结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模块化施工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发展与优势分析

模块化施工凭借标准化设计与工厂化生产的特性,已然成为钢结构工程领域极具潜力的技术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建筑施工朝着高效、安全、绿色的目标迈进。

1. 技术发展历程与背景

模块化施工理念最初源于工业建筑的实际需求,其核心在于将建筑构件于工厂内依据统一标准完成预制,随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伴随工业化建造思想的广泛传播,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传统住宅建设逐步拓展至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建筑以及钢结构工程等领域。近年来,在 BIM 技术、数字建造与智能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下,模块化施工在精度把控、施工管理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钢结构工程中更是展现出强大的适配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钢结构自身具备轻质高强、施工便捷的特性,与模块化施工理念高度契合,为两者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模块化施工借助标准化设计和流程化管理体系,有力提升了钢结构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在工厂预制环节,构件生产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施工连续性得以充分保障,质量控制也能够更加精细入微。而现场装配环节则大幅削减了湿作业量和施工时长,不仅有助于项目提前交付,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人力投入与管理成本。同时,模块化施工有效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产生的差异,构件拼装精度高,误差处于可控范围,极大地避免了返工现象和安全隐患,保障了工程质量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结构复杂的高层钢结构项目中,模块化施工展现出节奏稳定、可靠高效的显著优势。此外,标准化的装配流程能够优化现场工序衔接,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作业,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施工各环节还可实现并行作业,进一步缩短整体工期,为项目管理赋予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可预测性,推动工程建设向高质量、高效率方向稳步发展。

3. 促进绿色建造与安全施工

模块化施工在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以及施工安全保障方面成绩斐然。工厂化生产模式大幅减少了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噪声污染,有助于打造绿色环保的施工环境,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在构件运输与装配过程中,通过实现流程可视化和精细化管控,有效降低了高空作业和交叉作业的频率,减少了施工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了施工安全水平。此外,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和可追溯的质量监控体系,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模块化施工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模式

模块化施工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优化了传统施工流程,还推动了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不同类型的项目基于自身特点,衍生出了多样化的实施路径和管理机制。

1. 工厂预制的实施流程

工厂化预制是模块化施工的核心环节,即按照标准化设计图纸,在专业生产车间内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加工、焊接和防腐处理。整个预制过程借助数字建模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精准下料和高效组装,极大地提高了构件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构件加工完成后,通过编号分类,统一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这种“工厂制造 — 现场拼装”的建造模式,不仅大幅减少了现场湿作业,还降低了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尤其适用于高标准、高密度的城市建设项目。此外,工厂化生产流程便于开展集中质检、质量追溯和批量优化工作,推动施工管理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预制构件还可在工厂内进行精细化检测和模拟组装,有效避免现场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接口偏差和结构问题,显著提升整个工程系统的稳定性和装配效率。

2. 现场装配的关键要点

现场装配是模块化施工得以落地实施的关键阶段,需要对设计、物流、施工等多个环节进行高效协调。首先,构件运抵现场后,需制定精确的吊装计划,确保起重设备、操作平台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步就位。钢结构构件之间通常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焊接或拼插等多种方式,施工团队必须依据构件编号严格遵循安装顺序,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定位精度。其次,针对高空装配和高强度作业的特点,需借助临时支撑系统和实时监测技术,确保结构在拼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3. 应用场景的差异化策略

在不同类型的钢结构工程中,模块化施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应用模式。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鉴于结构高度大、节点复杂的特点,通常采用“核心筒 + 模块单元”的分层建造模式,既能保证结构稳定性,又能实现施工的同步推进;在工业厂房和大跨度空间结构建设中,更侧重于大模块整体吊装,以此提升装配效率和结构刚性;而在桥梁、场馆等项目中,则着重强调异形构件的精度控制和模块定制能力。针对这些不同的应用场景,施工单位需根据项目规模、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制定个性化的模块划分和装配策略,加强设计、生产和施工环节的一体化协同,确保模块化施工理念在实际工程中得以有效实施。与此同时,完善的政策引导和企业标准体系也成为推动模块化施工多样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助力行业构建系统、成熟的工程技术体系。

三、模块化施工对钢结构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

在钢结构工程施工领域,安全管理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模块化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革新了传统建造流程,更在风险防控、人员作业规范以及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降低现场作业风险

模块化施工通过将大量传统现场作业转移至工厂环境完成,大幅削减了高空作业、交叉施工以及焊接作业等高风险工序在施工现场的出现频次。这种“工厂预制 - 现场装配”的模式,显著缩短了施工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时间,尤其在高层或大型钢结构项目中,其风险防控优势更为突出。例如,钢结构构件的焊接、打磨及防腐处理均在工厂内标准化环境下完成,有效规避了现场复杂多变的操作条件和环境干扰,从源头上消除了因人为失误或环境因素导致的事故隐患。

2. 优化安全管理体系

模块化施工推动了钢结构工程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在工厂化加工阶段,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得生产流程中的各个节点、质量检测环节以及安全评估过程均能实现量化记录,为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溯和问题分析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依据。而在现场装配过程中,流程化和可视化的管理方式显著提升了施工过程的透明度,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现场风险点,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安全防控措施。此外,结合 BIM 技术、物联网以及智能传感等先进技术,模块化施工实现了安全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

3. 强化人员行为规范

模块化施工的普及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工厂内清晰的作业流程和明确的岗位职责,有助于施工人员养成标准化的操作习惯,逐步强化安全意识和职业自律性。在现场装配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模块划分和施工路径,使作业人员能够依据安装编号和施工图纸精准操作,有效减少了因指令模糊或现场混乱导致的违规行为。施工企业也更加注重人员培训和岗位适配。

四、提升钢结构模块化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模块化施工在钢结构工程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标准。通过系统性地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支撑以及提升人员素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

1.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契合模块化施工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钢结构工程施工安全的根本前提。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多聚焦于现场作业管理,而模块化施工涉及设计、生产、运输、装配等多个环节,更强调跨区域、跨阶段的协同与控制。因此,需制定覆盖全流程的安全规范,明确各环节的安全责任划分和风险防控要求。特别是在构件运输和吊装等关键环节,要细化操作流程,制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和应急预案。

2. 强化信息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为钢结构模块化施工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强大助力。在设计阶段,借助 BIM技术能够提前预判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风险,优化节点连接方式和装配路径;物联网设备可实时监测构件运输状态、装配质量以及施工现场环境参数,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智能穿戴设备和电子标签则能够对作业人员进行定位追踪和作业行为记录,有效防止超范围作业和违规操作。在此基础上,搭建统一的安全数据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与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快速响应。推动智慧工地与数字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升项目的安全预警能力和管理效率,为复杂钢结构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 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人员因素是安全管理中最具不确定性的变量,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定期组织开展模块化施工相关的安全培训、技术交底和技能竞赛活动,帮助从业人员深入理解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推动建立专业化施工队伍,严格实施岗位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要求,从源头上提升行业整体操作规范性。针对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其信息化工具应用能力和风险数据分析能力,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语:

模块化施工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钢结构工程领域彰显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价值。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与现场高效装配的有机结合,不仅大幅提升了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更为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在降低作业风险、推动绿色建造、规范人员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愈发显著。然而,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模块化施工仍面临制度体系不完善、技术集成度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挑战。因此,需从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人员管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实施路径,提升安全管理效能。展望未来,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模块化施工必将在钢结构工程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安全可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楠 . 钢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 BIM 技术应用研究 [D]. 兰州大学 ,2021.DOI:10.27204/d.cnki.glzhu.2021.003625.

[2] 丛龙涛 .TY 钢结构工程项目 BIM 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 [D]. 长安大学 ,2022.DOI:10.26976/d.cnki.gchau.2022.000487.

[3] 卓群娣 . 装配式钢结构工程质量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23.DOI:10.27623/d.cnki.gzkyu.2023.003069.

[4] 徐孟育 , 汪爱园 , 王旭 , 等 . 钢结构工程中应用 BIM 技术效益分析 [J]. 建筑技术 ,2023,54(09):1048-1049.

[5] 孙梁 , 张雅静 . 混凝土与钢结构工程中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潮峰钢构集团有限公司 ;2025:609-612.DOI:10.26914/c.cnkihy.2025.00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