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 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概念教学环节设计与应用探究
昂格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28200
引言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涉及大量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实验操作。电磁感应作为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电与磁的内在联系,其理解难度直接影响学生对电磁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结论,对互感、自感等现象的形成机制及能量转换本质认识模糊,难以实现深度理解。而 5E 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验操作,与物理学科的特点高度契合。
1 教学环节设计:基于5E 模式的递进式探索
1.1 引入(Engage):情境驱动,聚焦问题
课堂以学生熟悉的手机无线充电器启动,教师手持充电板与手机贴近,引导学生思考:“电能为何能隔空传输?”通过对比传统充电线的实体连接,学生自然关注到线圈间的无形能量传递。此时抛出核心问题:“若能量能在两个线圈间‘感应’传递,那么当单个线圈自身电流变化时,是否也会对自己产生感应作用?”这一设问将生活科技与物理原理衔接,既点明互感现象的存在,又引出对自感现象的质疑。学生带着“线圈如何感应自己”的认知冲突进入后续学习,形成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科技情境制造认知落差,将抽象的电磁感应具象化为可感问题,为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建构铺设思维锚点。
1.2 探究(Explore):实验先行,感知现象
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关键实验。第一组实验聚焦互感:学生将独立线圈 A 和B 靠近放置,当快速通断线圈A 的电源时,观察到连接线圈B 的电流表指针摆动。这一“无导线生电”现象让学生切身感知能量通过磁场传递的神奇。第二组实验突破自感难点:在并联电路中,规格相同的灯泡 A(纯电阻)与 A₁(串联电感线圈)同时接入电源。闭合开关瞬间,学生清晰看到 A 立刻亮起,而 A₁ 缓慢变亮;断开开关时, AA 立即熄灭, A1 却短暂闪亮后延迟熄灭。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发惊呼:“为什么线圈会让灯泡‘慢半拍’?断电时哪来的能量让灯泡闪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性实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现象观察中自发生成核心问题,为规律解释提供实证基础。
1.3 解释(Explain):揭示规律,深化理解
基于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剖析本质。针对互感实验,学生梳理出能量传递链条:线圈 AA 电流变化→磁场变化→穿过线圈 B 的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对于自感现象中灯泡的异常表现,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闭合开关时,线圈因电流增大产生自感电动势,其方向阻碍电流增大,故A₁ 延迟亮起;断开开关时,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减小,短暂维持回路电流,导致 A1 闪亮。此时教师追问:“闪亮消耗的能量从何而来?”学生回溯实验过程,意识到线圈通电时储存了磁场能,断电时磁场能转化为电能释放,由此建立“磁场是能量载体”的物理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现象中自主提炼物理规律,贯通电磁感应定律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构建能量守恒视角。
1.4 迁移(Elaborate):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迁移阶段,教师可设计“电磁装置优化”项目,引导学生将自感电动势公式 E= − L (-L ΔI/Δ t)融入实践思考。当分析日光灯镇流器时,结合电路动态过程:闭合开关瞬间,电流突变率 ΔI/Δ t 极大,高自感系数 L 使镇流器产生反向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形成瞬时高压击穿灯管内气体。此时可提问:若需降低启动电压,应如何调整镇流器参数?学生通过公式推导发现,减小L(如减少线圈匝数)可降低自感电动势,但需平衡正常工作时限制电流的需求,进而理解工程设计中参数优化的复杂性。
在无线充电案例中,引导学生思考互感系数 M 与传输效率的关系。当手机线圈与充电板间距增大时,M 值下降导致能量传输效率降低,这解释了为何无线充电需保持设备紧密贴合。此时可延伸讨论电磁屏蔽技术:高磁导率材料(如铁氧体)能约束磁场线,减少向空间辐射的漏磁,既提升有效互感又降低电磁干扰。
针对制作大自感系数线圈的设计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影响自感系数L 的因素:线圈匝数 N 越多、横截面积 S 越大、加入铁磁材料作为铁芯,L越大;线圈长度 l 越长,L 越小。教师可展示实验数据:相同尺寸的空芯线圈和加入铁氧体磁芯的线圈,在相同 | ΔI/Δ t| 下,后者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显著更大(例如提升数百甚至上千倍)。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在有限空间内,加入高磁导率铁芯(如铁氧体)比单纯增加匝数更能有效提升 L 值。这种参数权衡的思考过程,正是工程实践中常见的决策模式。”
设计意图:将抽象原理嵌入真实工程场景,强化物理与科技的关联性,培养学生运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评价(Evaluate):多维反馈,检验成效
评价贯穿教学全程:课堂中通过追问“断电闪亮是否违反能量守恒”检验概念理解;实验环节观察学生操作规范性及现象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时记录对“磁场能转化”的表述准确性。阶段性评测包含三类任务:其一,概念辨析题(如判断电动机启停时的自感电动势方向);其二,现象解释题(分析含电感电路的通断特性);其三,简易设计题(为特定电子设备选择抗互感干扰方案)。课后要求学生绘制“互感 - 自感 - 磁场能”概念图,综合评估知识网络的结构化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评价手段诊断学习成效,兼顾基础知识掌握与科学思维发展,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 应用价值与反思
将5E 教学模式应用于“电磁感应”教学,实现了三大转变:知识传递转向概念建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抽象理解转向具身体验。学生通过亲历“互感感知 - 自感冲突 - 规律揭示 - 应用迁移”的完整科学探究链条,不仅深刻理解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具体情境(互感、自感)中的体现,更关键的是体悟了“变化产生感应”的核心思想及电磁场能量属性。
实践中需注意:实验环节需确保现象明显,给予充足观察讨论时间;解释环节需紧扣学生探究发现,避免脱离情境的强行灌输;迁移应用应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选取典型实例。只有这样,5E 模式才能真正赋能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扎实发展。
结论
本研究将 5E 教学模式系统融入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概念教学,以互感、自感及磁场能量为核心,建立了情境引入 - 实验探究 - 规律解释 - 应用迁移 - 多维评价的闭环学习路径。实践表明,该设计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认知冲突,以对比实验突破自感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电磁感应定律在互感、自感现象中的具体表现,深化对变化产生感应及磁场能量本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伍锦 . 基于“5E”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实践研究[D]. 江西 :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2] 朱骏鹏 . 核心素养视域下 5E 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湖南理工学院 ,2024.
[3] 蔡祯颖. 基于5E 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