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分析
李超杰 许伟民
新疆天启禹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 830099; 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工程事业部 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 831499
引言: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凭借其良好的耐久性和行驶舒适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够严格,很容易引发早期病害,影响道路的使用年限和交通出行安全。所以,研究并掌握科学、系统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成为提高道路工程整体水平的关键环节,也为后续的道路建设与养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繁杂多样,涵盖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等多个环节。深入探究这些关键因素,有利于提高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
1. 原材料性能对路面质量的制约作用
优质的原材料是保障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根基。沥青应拥有良好的粘结性、适宜的软化点和针入度,以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需求;集料则需具备强度高、级配合理、洁净干燥等特点,确保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和拌合均匀性。若沥青出现老化或含有杂质,集料粉尘过多或级配不合适,都会引发路面早期病害,如松散、脱皮和车辙等问题。因此,施工前必须严格把控材料进场检验环节,保证其各项指标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2. 施工工艺操作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施工工艺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其中包含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保持工艺稳定、操作规范。拌合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沥青老化,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黏结效果;运输过程中保温不到位或卸料不均匀会造成混合料温差过大,摊铺中断会对接缝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碾压环节要是压实度不达标,就容易产生空隙水损,缩短路面使用寿命。为确保路面的整体性和致密性,施工必须根据气候条件调整工艺参数,运用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各阶段操作,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培训,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路面整体性能和使用年限。
3. 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的执行力
完善的现场管理与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施工质量的核心。项目管理单位应构建健全的质量监督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严格把控每道工序的技术交底与执行反馈。施工过程中需安排专人负责温度监测、碾压记录与试验检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过程可追溯。此外,及时发现并纠正现场存在的问题,如操作偏差、设备异常或材料变异等,能够有效防止质量隐患扩散。
二、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控制要点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控制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性能与耐久性。掌握施工各阶段的核心技术要点,是打造优质、安全、耐用道路工程的关键保障。
1. 混合料生产与运输温度控制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对其拌合质量与施工性能有着直接影响。一般来说,拌合温度需控制在 160∘C~180∘C 之间,温度过高会加快沥青老化,降低黏结性能;温度过低则会使混合料流动性下降,难以摊铺成型。同时,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保温措施,比如覆盖篷布或使用保温罐车,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防止混合料因降温而影响施工效果。温度控制应贯穿生产、运输、卸料的整个流程,确保摊铺温度稳定在规定范围内。
2. 摊铺工艺与厚度均匀性控制
摊铺是沥青混凝土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路面的平整度和结构均匀性。摊铺机应保持匀速、连续作业,避免中途停顿导致接缝不良或厚薄不均;摊铺厚度需根据设计要求严格把控,通常以虚铺厚度略大于设计值为宜,同时考虑压实率的变化;还需依据路面横坡和纵坡设置合理导向,避免出现局部积水或波浪形变形。此外,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摊铺速度与螺旋输料参数,确保摊铺宽度一致、边缘整齐、层厚均匀,实现良好的成型质量。
3. 碾压顺序与压实度精准控制
碾压工序是决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密实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步骤。碾压作业应遵循“高温初压、温热复压、低温终压”的原则,并根据气温与混合料温度及时调整碾压起始时间。初压通常使用钢轮压路机进行,目的是消除摊铺过程中的气隙与不均匀结构;复压和终压则通过组合碾压方式提高密实度和表面光洁度。碾压顺序应从路边向中心推进,避免横向推移或挤压,压实度控制需依据规范检测值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压实均匀且无过度压实现象,进而提高路面承载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施工质量提升策略与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常常出现质量波动与结构病害,限制了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通过系统分析常见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全面优化施工质量水平。
1. 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力
施工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制度,明确施工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责任分工。项目部应设立专业质检团队,对原材料检验、拌合温度、摊铺厚度和压实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实现施工过程的数据化、可追溯。其次,施工前需组织专项技术交底培训,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对标准规范的理解与执行能力。同时,施工过程中应实施动态抽查与定点监测制度,对发现的质量隐患及时纠正和复核,避免形成系统性问题。
2. 应对早期病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有车辙、裂缝、松散与泛油等,这些问题大多与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温度不稳定或压实度不足密切相关。为避免车辙产生,应合理选择抗车辙性能强的改性沥青及高强度集料,并将施工期压实度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对于裂缝问题,应加强接缝处理工艺,合理设置纵横向结构缝,减少温缩应力集中;松散与脱粒多因碾压不足或摊铺不均引起,应强化碾压质量与摊铺设备调试;泛油问题则可通过优化油石比和改进拌合均匀性加以预防。
3. 强化施工技术手段与设备保障
先进的施工技术与高效的机械设备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智能化施工设备,例如智能摊铺机和压实监控系统,以此实现施工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提升作业的精准度与效率。与此同时,需要加强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以及技术人员的设备操作培训,确保机械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对施工进度与质量造成影响。在技术应用方面,可推广热再生、温拌沥青等新型施工工艺,增强施工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结语: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提升,需要从材料挑选、工艺把控、现场管理到技术支撑等多个环节开展工作,构建系统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机制。通过强化关键技术环节的管理、优化施工流程、预防和治理常见病害,能够有效提高路面平整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未来应持续引入智能化施工技术与绿色环保工艺,推动市政道路建设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美辉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分析 [J]. 四川水泥 ,2019,(09):45.
[2] 李元镇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分析 [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10):93-94.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20.10.046.
[3] 孙昌会 , 孙义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分析 [J].中国设备工程 ,2021,(1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