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主导型城市更新项目的财务内控缺陷及优化路径
张昱
沈阳科教融合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
1. 国企主导型城市更新项目的财务内控缺陷
1.1 预算管理与资金使用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国企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预算管理的不足是财务内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许多项目在预算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实际需求与未来变化,导致预算偏离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目标完成率,往往在预算制定中低估成本或高估收益,造成预算的虚高或虚低,削弱了预算作为财务控制工具的有效性。其次,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项目实施中,受政策变化、市场波动、施工进度等因素影响,实际支出与预算存在较大偏差,但企业缺少及时调整的机制,导致预算失去应有的约束作用。一些企业甚至出现预算“用完即止”的现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资金安排,造成资金的浪费或短缺。再次,资金使用审批流程不严。一些国企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存在审批层级过多、权限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资金拨付不透明,容易出现违规操作或挪用行为。部分企业在资金支付环节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对支出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未进行充分核查,增加了财务风险。
1.2 财务信息披露与内部审计的不足
在国企城市更新项目中,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审计机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财务内控的有效性。首先,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及时。一些企业未能建立完整、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项目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向、成本支出等关键信息未能及时向管理层或监管机构披露,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其次,内部审计体系不健全或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国企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导致审计频率低、深度有限,无法全面揭示财务风险和内控漏洞。一些审计仅停留在财务凭证的形式审查,没有深入分析资金流、合同执行及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再次,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不到位。即使审计中发现问题,许多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整改闭环机制,导致问题反复出现。部分企业对审计建议重视不足,整改措施落实缓慢或敷衍,不能起到应有的警示和改善作用。财务信息披露和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存疑。
1.3 合同管理与支付流程中的控制缺陷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合同管理和支付流程的控制缺陷是财务内控的重要漏洞。首先,合同审批流程不严。一些国企在签订合作协议或采购合同前,缺少严格的审批程序,合同内容未经过充分的法律和财务审查,存在合同条款模糊、责任不明、付款条件不合理等问题。合同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易导致履约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累积。其次,合同执行中的监督和验收环节不到位。部分企业对合同的履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未能及时核查施工质量、进度和合同条款的落实情况,导致合同款项支付与实际完成情况不符。一旦出现工程变更或延期,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第三,支付流程缺乏层层把关。许多企业在支付环节存在审批权限不明、流程繁琐或审批环节缺失的情况,导致资金支出不透明,存在挪用、贪污或虚假支出的可能性。部分企业在支付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和财务制度操作,甚至存在“先付款、后验收”的现象。缺乏对付款凭证和合同履行情况的持续监控与评估。支付环节没有建立事前审批与事后追踪的闭环机制,使得财务人员难以核实每笔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1.4 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的不足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机制的不完善是财务内控体系中的一大短板。首先,风险识别体系不科学。许多国企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财务风险识别模型,未能结合项目特点、行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变化,建立动态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这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在早期被发现,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察觉,危及项目财务安全。其次,风险预警信息渠道单一或不畅。一些企业依赖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缺少实时监控工具或预警平台,无法及时捕捉关键风险信号。财务数据的滞后性和孤立性,限制了企业对潜在风险的早期预警能力。部分企业对预警指标的设置不合理,导致预警系统失灵或误报频繁。再次,风险应对机制缺失或不完善。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企业缺乏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或应急预案,导致风险扩大。例如,资金链紧张、债务危机、政策变动等潜在风险未能提前准备应对方案,造成风险爆发时措手不及,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此外,风险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预警责任多由财务部门承担,但部分企业未将其作为重要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责任分散或不明确,导致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和主动性。
2. 国企主导型城市更新项目财务内控优化对策
2.1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强化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与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是确保财务安全和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首先,应建立全面、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企业应组建专业的预算编制团队,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因素,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合理预留应急资金,避免预算偏离实际,导致资金链紧张或资源浪费。其次,推动预算全过程管理,实行动态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受施工变更、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调整等影响,预算可能会出现偏差。企业应建立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实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预算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预算计划。通过动态管理,增强预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强化资金审批流程,落实权限责任。要制定明确的资金审批制度,划分不同审批层级的职责权限,确保资金拨付经过严格审核,避免随意支出和资金挪用。在审批环节中,应重点审核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符合项目目标和财务规定。应引入财务信息化平台,实现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对资金流向、支出状况进行可视化展示,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建立预算责任考核体系,将预算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激励各责任部门严格控制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最后,应加强预算管理的培训与宣传,提升相关人员的预算意识和财务素养。通过组织培训、制定操作手册等方式,规范预算流程操作,增强全员的财务纪律意识,形成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防范预算偏差和资金风险,保障城市更新项目的财务稳健。
2.2 构建科学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与内部审计体系
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度是财务内控的核心要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企业应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确保相关财务数据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层和监管机构披露。一方面,应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流程,明确披露内容、时间节点及责任人,保证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应加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审核,严格执行凭证审核、账务核对等制度,杜绝虚假财务信息。同时,应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增强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合同履行、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检查。审计范围应覆盖财务报表、资金流向、合同执行、采购流程等方面,确保项目全过程的财务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特别是在资金拨付、支付环节,应设置多级审核机制,强化对支出的控制。要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对于审计中揭示的财务漏洞或不规范行为,应建立闭环整改机制,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企业应定期评估整改效果,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防止同类风险反复发生。强化财务信息披露和审计工作的同时,应引入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预警能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终,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和审计体系,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能力,防范财务风险,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2.3 加强合同管理和支付流程的控制力度
合同管理和支付流程是城市更新项目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资金的安全和项目的顺利推进。首先,应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合同管理体系。从合同起草、审批到履行、验收、付款,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企业规范操作。合同内容应明确双方权责、付款条件、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关键条款,确保合同合法合规,最大限度降低法律与财务风险。其次,应完善合同履行的监控和验收机制。企业应指定专门人员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符合合同约定。验收环节应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无虚假申报,避免因工程变更或延期引发的支付争议。对合同变更事项,应经过审批流程,确保变更合理合法,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第三,强化支付流程控制。企业应建立多层次审批制度,确保每笔支付都经过严格审核和授权。支付前,应核实付款依据、合同履行情况和验收结果,杜绝虚假支付和挪用资金。同时,应引入电子支付和资金监管平台,实现支付过程的可追溯、自动化,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或舞弊行为。应加强对支付凭证和资金使用的事后监控。财务部门应建立支出档案,定期核对支付记录与合同执行情况的符合性,及时发现异常或违规行为。对超支、重复支付或不合理支出,应立即调查处理,确保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
2.4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保障城市更新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首先,企业应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风险识别体系。应结合项目特点和行业环境,分析可能面临的资金链断裂、政策调整、市场波动、成本上涨等风险因素。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实时监控财务状况,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其次,应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平台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财务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如资金余额不足、应付账款逾期、成本超支、利润下降等,一旦触发预警条件,即刻通知相关责任人采取措施。动态预警机制可以提高反应速度,有效降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第三,要完善风险应对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包括资金调配、债务重组、政策沟通等措施。一旦风险发生,能迅速启动应对措施,减轻风险影响,保障项目的正常推进。风险责任落实到人。企业应明确财务风险的责任主体,将风险管理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相关人员关注和应对风险。定期组织风险评估与培训,提升全员财务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最后,应不断优化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结合项目实际不断调整完善风险识别和预警措施,确保风险能被早期发现、及时应对。通过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欧兰 . 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措施研究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4(08)
[2] 田佳力.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J]. 天津经济 ,2025(01)
[3] 徐小慧.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 现代商业研究,2024(13)
[4] 聂海芳 .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路径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