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张文华

冷水江市波月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所 417500

摘要: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属于园林绿化设计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会直接对园林的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果产生影响。文章探讨风景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准则以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创新运用,借助分析生态适应性、美学以及文化地域性准则,联合生态设计、智慧园林技术、植物群落构建以及可持续性策略,为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研究为园林绿化的高质量发展给予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园林绿化;应用分析

引言

本文借助分析植物配置的生态适应性原则、美学原则以及文化地域性原则,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创新应用,覆盖生态设计方法、智慧园林技术、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以及植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策略。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提升园林的生态功能以及景观效果,同时把智慧技术和可持续策略相结合,可切实推动园林绿化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一、风景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深入剖析其生长规律与生理特性,应以地方性物种为优先选择对象,这类植物对区域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有天然适应性,成活率高且后期维护简便。借助科学配置不同生态位植物,将阳性与耐荫物种进行有机结合,使各类植物在最佳生境中繁衍,形成自维持的植物群落结构,提升园林生态系统的服务效能与抗逆能力[1]。

(二)美学原则

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需系统考量形态特征、色彩组合与质感协调三大要素,依靠乔灌草立体组合形成空间层次,如香樟等冠形优美的乔木与南天竹等地被植物形成对比,精心选用不同季相特征的观赏植物构建时序景观,包括春季的樱花与海棠、盛夏的荷花与紫薇、金秋的丹桂与红枫、寒冬的腊梅与山茶,巧妙运用叶型对比和色相变化形成视觉焦点,例如卵圆形叶的珊瑚树与线形叶的水杉搭配,紫叶李的红叶与金叶女贞的黄叶交织,以此构建出富有韵律感的立体景观效果[2]。

(三)文化与地域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应注重对地域文脉的深度诠释,依靠植被选择构建有叙事性的空间意象,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青松、翠竹与寒梅的配植暗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而岭南庭院中榕树垂须、芒果飘香的景观则生动演绎了南国湿热气候下的生活图景,这种基于地域特征构建的植物群落体系,形成独特的景观识别度,更依靠符号化的自然元素唤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使园林空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

二、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创新应用

(一)生态设计方法

生态设计充分借鉴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借助功能化植被配置提升环境效益,例如依靠构建雨水花园系统,科学配置有净水功能的菖蒲、鸢尾等挺水植物,实现地表径流的自然过滤与循环利用。在城市森林建设中采用复层群落结构,依靠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垂直搭配,提升碳汇功能,有效调节区域温湿度环境。同时注重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与天敌关系,建立生物防治体系,大幅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在提升绿地自维持能力的推动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智慧园林技术应用

在现代园林管理领域中,先进技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依靠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在园林不同区域密集布置各类传感器,可实时收集土壤墒情数据,像土壤湿度、酸碱度等这些方面的数据,还可以精确监测环境因子,比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这些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云端决策系统。此系统运用复杂算法,按照植物生长特性以及历史数据,动态优化水肥配比方案,以此保证植物能获取最佳养分。凭借地理信息系统,对园区空间展开全方位扫描,从地形起伏、朝向一直到面积大小等多个维度进行解析,依据这些来实现功能分区与植物群落配置的科学化布局,基于生长模型的智能算法,依靠剖析植物生长参数,动态预测植被发育趋势,提前为周期性修剪作业以及生物量调控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园林管理的精细化与自动化水平,使得园林景观一直处于最佳状态[3]。

(三)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植物群落构建要以协同共生理论作为关键根基,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位置,会把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的环境以及碳源,二者相互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高效地达成养分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构建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依照植被演替的规律来进行,在初期阶段,选择生命力比较顽强的先锋物种,比如耐旱的狗尾草、耐贫瘠的荆条等,这些物种可在恶劣的基质中扎根生长,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逐渐更替为像栎树、槭树等这样的顶级群落物种,以此来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四)植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策略

在园林规划中应以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为基本原则,优先选用本土珍稀植物品种并构建专属保育基地,凭借系统化保存遗传资源强化生物安全保障,采取本土植被与适应性优良的外引品种协同配置策略,形成层次丰富且季相分明的复合型植物群落结构。重点培育耐旱节水型植物群落,结合智能灌溉技术实现水资源集约化利用[4]。在施工环节全面推行可降解环保建材应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建设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借助科学的空间布局与植物搭配设计,使景观系统在维持生态效能的同时延长服务周期,最终构建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绿色空间,为市民打造多维立体的生态福祉载体。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里有着较为关键的生态以及美学价值,本文针对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创新应用展开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路径。研究显示,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提升园林的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结合智慧技术与可持续策略能推动园林绿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园林绿化需要深入植物配置的研究与实践,依据地域特色和生态需求,不断优化植物配置方案,以此为构建宜居空间给予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贤强,侯建辉,牛晓东.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J]. 居舍, 2024, (22): 103-106.

[2]俞洁萍.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 13 (07): 236-238.

[3]张营兴,马玉良. 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J]. 花卉, 2019, (10): 40-41.

[4]何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J]. 现代园艺, 2019, (10): 130-131. DOI:10.14051/j.cnki.xdyy.2019.10.084.

作者简介模板:张文华(1976 .7-)

籍贯: 湖南新化,性别 :女

最高学历:中专,

研究方向: 园林绿化 单位: 冷水江市波月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所 邮编: 4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