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分析
王世杰
酒泉市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甘肃酒泉 735000
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演进,食品安全检测已从单纯的成分分析转向涵盖生物毒性、化学残留、物理危害的综合评估体系,我国自 2009 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逐步建立起覆盖 31 个省级行政区的三级检测网络。与此同时,区块链溯源、人工智能光谱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质量管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同滞后导致实际应用效能尚未充分释放,这种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非对称发展状态,客观上要求对现有质量管理机制进行结构性优化。
一、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一)检测技术标准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
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存在明显的迭代迟滞现象,现行标准中约有 45% 的版本超过五年未进行修订,这在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新型污染物限值设定等关键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技术标准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产生的脱节,直接导致检测项目无法准确识别出植物肉合成蛋白稳定性、功能性食品纳米载体迁移量等新兴风险指标。基层检测机构在执行标准时经常面临新旧版本交替期的操作困惑,不同地区对过渡期检测结果的认定标准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质量管控的不确定性[1]。
(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
三级检测网络内部存在显著的能力梯度差,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县级常规检测点在设备精度、人员素质、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超过三个技术代差等级。部分基层检测站点仍在使用超过检定周期的气相色谱仪,对于农药多残留同步检测这类需要高灵敏度设备的项目,检测误差率可能达到允许值的 2-3 倍。检测人员专业资质认证体系存在地域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要求检测员必须持有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而西部某些省份仍认可地方性培训证书,这种资质认定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三)检测数据管理存在系统性漏洞
从样本采集到报告签发的全流程中,数据完整性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手工记录与电子系统并行的过渡状态导致关键节点出现信息断层。检测设备原始数据自动采集率仅为 68% ,剩余部分依赖人工转录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引入记录误差。数据存储系统缺乏统一规范,部分机构使用未经认证的民用级存储设备保存检测数据,存在数据篡改或丢失的潜在风险。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滞后,不同监管系统间的数据接口标准不兼容,导致同一批次食品的抽检信息需要在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三个平台重复录入。
(四)质量监管协同机制尚未健全
多部门交叉监管产生的职能重叠与空白并存,在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检测、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筛查等新兴领域,经常出现职责归属不清导致的监管延迟。监管标准执行尺度存在地域差异,同一检测项目的合格判定阈值在不同省级行政区间最大波动幅度达 15% ,这种差异在跨区域食品流通中易引发质量纠纷。监管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检测质量评估数据与机构资质审批、财政支持等管理决策的关联度不足,削弱了监管的约束效力。
二、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的管理优化对策
(一)构建动态化技术标准更新机制
针对食品工业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建立标准制修订的快速响应通道,将现行平均 22 个月的修订周期压缩至 12 个月以内,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设立常设性技术预研小组,专门跟踪功能性食品原料、新型加工助剂等领域的研发动态,形成季度技术预警报告。优化标准制定流程,将跨部门协商环节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允许专家论证与公开征求意见同步推进,针对转基因标识物检测、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物分析等紧迫性标准更新需求,开通应急修订通道。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标准差异协调机制,对于新旧标准过渡期产生的执行争议,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组织技术仲裁小组,依据风险等级分类制定过渡期操作指南。
(二)推进检测资源整合与能力均衡建设
依托现有三级检测网络架构,构建区域性检测能力共享平台,通过设备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高精度质谱仪、核磁共振检测仪等大型设备的跨机构预约使用,建立检测数据互认机制与成本分摊模型。制定全国统一的检测人员能力等级认证体系,将微生物检验、光谱分析等核心技能拆分为五个能力梯度,配套开发线上仿真培训系统与实操考核模块。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针对基层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设备超期服役问题,制定强制性检定提醒与自动锁机联动机制,当设备超出检定有效期时自动限制检测报告生成功能。推行检测流程数字化改造,开发涵盖样本接收、前处理、仪器分析、报告审核的全流程管理系统,关键操作节点设置生物识别验证与操作视频自动存档功能。
(三)完善全链条数据监管与追溯体系
研发检测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打通样本采集终端、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监管云平台的数据接口,实现从抽样单生成到检测报告签发的全流程电子化留痕。建立检测设备数据直采强制标准,要求新采购设备必须具备原始数据自动采集与防篡改功能,对现有设备加装数据采集适配器进行改造升级。构建三级数据质量审核机制,在检测机构内部设置数据逻辑校验岗,在市级层面建立异常数据筛查系统,在省级层面部署数据交叉验证算法。开发检测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集成温湿度传感器、气压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对微生物培养箱、样品保存冰箱等关键环境参数进行实时记录与超限报警。
(四)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效能
建立食品安全检测质量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监管权责,针对预制菜添加剂检测、跨境冷链食品检疫等新兴领域制定联合监管规程。开发全国统一的检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监管数据形成检测机构信用画像,按照 ABCD 四个信用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频次。建立监管标准动态校准机制,组建由技术专家、行业代表、消费者组织构成的标准适用性评估委员会,每季度对各省检测合格判定阈值的执行偏差进行技术校正。推广智慧监管工具包应用,为基层监管人员配备便携式检测数据读取器、增强现实(AR)现场审查辅助眼镜等装备,提升监管巡查的技术支撑能力。构建检测质量责任追溯链条,将检测机构资质审批、设备采购招标、人员绩效考核等管理环节与质量评估结果强制挂钩 [2]。
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是对技术迭代速度、资源分配效率、数据治理能力与监管协同水平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性重构,当前推进的动态化标准更新机制与全链条数据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弥合传统检测模式与新兴风险防控需求之间的鸿沟。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升级迭代,更需要培育检测机构的质量文化自觉与全社会的协同监督意识,最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参考文献:
[1] 芦彬 , 谢银领 . 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23):50-52.
[2] 张永燕 . 食品检验检测中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及处理策略研究 [J]. 中外食品工业 ,2024,(2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