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玛依拉·沙依木
新疆巴州轮台县农业农村局 841600
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升级,我国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基层畜牧养殖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推广滞后、疫病防控压力大、环境污染突出等挑战,传统散养模式占比较高,养殖户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种养循环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畜牧业绿色转型,亟需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养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畜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迈进。
1.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场选址不合理导致防疫条件不达标
许多养殖场未经科学规划就随意建设,普遍存在与居民区、交通干道、其他养殖场的距离过近的问题,难以满足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部分养殖场选址在地势低洼区域,排水不畅导致场区常年潮湿,为病原微生物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不少养殖场紧邻水源地或处于河流上游,存在污染水源的隐患,选址不当还表现在场区布局混乱,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未能有效分隔,净道与污道交叉使用,极大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很多养殖场周边缺乏必要的自然隔离屏障,无法有效阻挡野生动物和外来人员进入,使防疫工作陷入被动。
1.2 饲料存储管理不规范引发霉变问题
多数养殖场缺乏专门的饲料仓储设施,普遍将饲料随意堆放在潮湿、通风不良的简易棚舍内,甚至直接置于地面,使饲料极易受潮变质,存储环境温湿度控制不当,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季节,饲料霉变现象尤为严重,部分养殖户为节省成本,往往一次性购入大量饲料长期存放,超出合理存储期限,加剧了霉变风险,饲料包装破损后未能及时处理,导致霉菌孢子扩散污染整批饲料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养殖场缺乏基本的饲料质量检测意识和手段,无法及时发现早期霉变征兆,常常在饲料已出现明显结块、变色和异味后仍继续饲喂。
1.3 畜禽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造成环境污染
多数中小型养殖场缺乏基本的粪污收集系统,采用露天堆放方式,导致每年超过 30 亿吨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 65% 的养殖场未配备标准化沼气工程或发酵设备,粪污厌氧发酵不充分,产生大量甲烷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在污水处理方面,近 80% 的养殖场没有建设三级沉淀池,养殖废水 COD 浓度常超过 8000mg/L ,远超农田灌溉水质标准[1]。约 45% 的养殖场将粪污直接排入附近沟渠或农田,造成周边水体氨氮含量超标 12 倍以上,土壤重金属累积速率达年均 3.2mg/kg ,冬季低温条件下,超过 60% 的粪污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足设计标准的 50% ,导致污染物处理不彻底,处理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2.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的解决策略
2.1 建立养殖场选址评估体系,严格执行防疫距离标准
在选址评估过程中,重点考量地形高程、主导风向、水文地质等环境要素,确保养殖场位于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向,且与最近居民点保持不少于 500米的气溶胶传播安全距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距离标准要求,种畜禽场与交通主干道应保持 1000 米以上缓冲距离,商品代养殖场与同类场区间距不低于 300米,这一标准参照了口蹄疫病毒气溶胶有效传播半径和禽流感病毒空气传播阈值等关键流行病学参数,选址评估体系还需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廊道理论,在场区周边规划宽度 50 米的绿化隔离带,选用乔木灌木复层植被结构,其郁闭度需达到 0.7 以上才能有效阻隔病原微生物扩散。针对不同畜种特性,评估指标应差异化设置,如生猪养殖场需重点评估与屠宰场的生物安全距离,而蛋鸡场则需关注与野生鸟类迁徙路线的空间关系,该体系实施过程中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踏勘,对场区地势坡度、土壤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进行测量,确保建设场地自然排水坡度在5-8 度范围内,既避免积水又防止水土流失。
2.2 推广标准化饲料仓储技术,配备温湿度监控设备
构建符合 HACCP 体系要求的现代化饲料储存系统,环境控制与智能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饲料品质稳定,该技术要求建设具备防潮隔热功能的专用饲料仓库,墙体采用聚氨酯夹芯板材料,其导热系数控制在 0.022W/(m⋅K) 以下,配合机械通风系统使库内空气交换率达到每小时 5 次的标准要求,在仓储设施配置方面,必须安装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料堆内部水分活度和环境露点温度,当检测值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启动除湿装置,将相对湿度严格调控在 65% 的安全范围内。标准化仓储采用立体货架系统,保证饲料袋与地面保持 30 厘米以上的间距,同时确保堆垛间距不小于 1 米以形成有效通风通道,针对不同饲料特性实施分类储存管理,全价配合饲料储存周期不超过 30 天,预混料必须存放于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密闭容器中,仓库需配备电子标签管理系统,严格遵循先进先出的周转原则,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定期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 [2]。
2.3 建设粪污厌氧发酵处理设施,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
构建完整的 " 收集 - 处理 - 利用 " 循环链条,将畜禽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采用连续搅拌式厌氧反应器作为核心处理单元,其容积有机负荷控制在 5kgCOD/m3⋅d 的优化区间,配合中温厌氧发酵工艺使反应器内部温度稳定维持在 35±1∘C 的最佳代谢范围,处理系统前端配置固液分离装置,螺旋挤压技术将粪污干物质含量调节至 12% 的理想进料浓度,后端连接双膜式沼气储气柜,保障沼气中甲烷浓度持续高于 65% 的燃烧标准,发酵过程中通过 pH在线监测系统和碱度自动调节装置,将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 -300mV 至 -350mV 的严格厌氧环境,确保产甲烷菌群活性达到 0.8gC0D/gVSS∙d 的高效代谢水平。处理后的沼液经硝化反硝化工艺深度脱氮除磷,使出水总氮含量低于 80mg/L 的农田灌溉标准,再通过加压滴灌系统精准回用于饲草料基地,固态沼渣经好氧堆肥后腐熟度达到 0.7 的施用要求,作为有机肥替代 30% 的化肥使用量,整套系统配置智能监控平台,实时追踪产气效率、物料停留时间和碳氮比等关键参数,当系统偏离最佳运行工况时自动触发调节机制。
结语: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效益、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标准化方向转型,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畜牧业有机衔接,只有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养殖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的多赢局面,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绢绢 .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J]. 中国畜牧业 ,2023,(10):32-33.
[2] 梁东元 .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J]. 畜禽业 ,2022,33(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