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布病防控关键点分析
美朵拉吉
拉萨市城关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畜牧兽医站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
1. 奶牛场布病防控的必要性
1.1 避免孕牛流产造成养殖场重大经济损失
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高致病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布鲁氏菌可侵入妊娠母牛生殖系统,导致胎盘炎和胎儿死亡,进而引发大规模流产,严重影响牛群繁殖效率和产奶性能,流产不仅直接造成犊牛损失,还会延长母牛空怀期,降低胎次周转率,从而减少泌乳期产奶量,显著拉低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流产后的母牛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等继发感染,进一步延长恢复期并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导致部分高产奶牛被迫淘汰,加剧种畜资源浪费。布病引发的流产还具有聚集性特征,一旦在牛群中扩散,可能造成群体性繁殖障碍,使养殖场陷入长期低产困境,流产胎儿、胎衣及分泌物含有大量布鲁氏菌,成为环境污染源,加剧病原在场内的循环传播,若不及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将导致防控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精准的血清学监测、强化流产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并配合规范的扑杀净化措施,可有效阻断布鲁氏菌的传播链,最大限度降低孕牛流产风险,在防控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妊娠母牛的抗体滴度波动和胎衣排出异常率两项关键指标,确保早期预警系统的敏感性,从而为采取干预措施争取黄金窗口期。
1.2 阻断布病在牛群间接触传播导致疫情扩散
布鲁氏菌可通过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流产胎儿、胎衣等途径向环境持续排毒,健康牛群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媒介而感染,形成链式传播,传播模式具有隐蔽性强、扩散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群体感染风险显著提升,为阻断传播链,必须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隔离制度,对阳性牛只实施即刻分群管理,同时加强环境消毒频次,重点关注饲槽清洁度和饮水槽菌落总数两个关键参数,确保切断传播途径 [1]。在牛群流动管理方面,需执行规范的检疫隔离程序,新引进牛只必须经过血清学检测和隔离观察期,避免引入潜伏期带菌牛,日常管理中应减少不同栏舍间的人员、器械交叉使用,对产房、病牛舍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分区管控,针对布鲁氏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的特性,需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并保证足够的接触时间,尤其对有机质污染严重的地面、排水沟等区域要强化终末消毒,定期监测牛群血清抗体动态变化,结合病原学检测,可及时识别潜在传染源,加强饲养人员的防护培训,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机械传播。
1.3 防控布病慢性感染导致奶牛产奶量持续下降
布鲁氏菌侵入奶牛机体后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和乳腺组织中长期定植,引发持续性菌血症和乳腺炎,导致泌乳细胞功能受损,慢性感染过程往往呈现渐进性发展特征,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已造成乳腺实质损伤,随着病程进展表现为乳区硬度增加、乳汁品质下降和产奶量阶梯式递减,由于布病导致的产奶量损失具有不可逆性,即使临床康复的奶牛也难以恢复原有生产水平,使得防控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慢性感染奶牛还会成为持续性排毒源,乳汁不断向环境释放病原体,形成恶性传播循环,针对这一特点,防控策略应当立足于早期识别和精准剔除,及时发现亚临床感染个体,同时要完善乳腺健康评估机制,定期监测体细胞计数和乳成分变化趋势,对异常牛只进行病原学确诊,在饲养管理层面,需要优化挤奶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乳头药浴和挤奶设备消毒规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营养调控方面应保证足量维生素 E 和硒的供给,增强乳腺组织抗氧化能力,构建包含定期检测、早期剔除、环境控制和营养干预的综合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布病慢性感染率,维持奶牛群整体产奶性能稳定,保障牧场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2. 奶牛场布病防控关键点
2.1 严格执行产房消毒程序,降低犊牛接触感染风险
产房是布病传播的高危区域,必须建立规范的消毒流程,产房应独立设置,与其他牛舍保持一定距离,地面采用防渗漏设计,便于彻底清洁。每次分娩后,需立即清除胎衣、羊水等污染物,使用3% 氢氧化钠溶液或5% 来苏儿溶液对产房进行全面喷洒消毒,重点处理地面、墙壁和助产器械。产床垫料要及时更换,新垫料需经过阳光暴晒或消毒处理。助产人员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和防护服,操作前后用 0.1% 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 [1]。对于发生流产的母牛,要单独隔离,流产胎儿、胎衣等需深埋或焚烧处理,污染区域用 10% 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要建立产房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每头母牛的分娩情况和消毒措施,便于追溯管理。
在犊牛管理方面,重点要阻断经口传播途径。犊牛出生后应立即移至专用保育栏,与母牛隔离饲养。脐带要用 5% 碘酊严格消毒,防止病原侵入。初乳必须经过 62-65℃、30 分钟的巴氏消毒后才能饲喂,避免经乳汁感染。饲喂器具要专牛专用,每次使用后用沸水煮烫或消毒液浸泡。保育栏每周至少消毒两次,可采用 0.5% 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同时保持栏舍干燥通风。工作人员接触犊牛前要更换工作服和胶靴,并用 0.2% 过氧乙酸洗手消毒。对于疑似感染的犊牛,要立即隔离并采集血样检测,确诊阳性的应及时淘汰,要定期对犊牛进行血清学监测,一般每 3 个月检测一次,以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通过这些基础但严格的消毒措施,能有效切断布病在产房环节的传播链,保障犊牛健康。
2.2 推行分群饲养制度,隔离新引进和疑似感染牛只
分群饲养是奶牛场防控布病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健康牛群与感染牛群的接触风险。首先,牛场应设立独立的隔离区,所有新引进的牛只必须在该区域隔离观察至少 30 天,并进行两次布病血清学检测(间隔21 天),确保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隔离区应远离主生产区,配备专用饲喂工具和消毒设施,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需更换防护服和胶靴。疑似感染牛只(如流产母牛、关节肿胀牛)应立即转入隔离舍,并进行单独饲养,避免与健康牛接触。牛群应按不同生产阶段(如泌乳牛、干奶牛、育成牛)分群管理,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应建立严格的牛群流动记录,详细记录每头牛的转群时间、检测结果和健康状况,便于疫情追溯和管理[2]。
在隔离管理方面,重点要阻断牛群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隔离舍的粪污需单独收集,并经生物发酵或化学消毒处理后再排放。饲槽、水槽每日清洗,并用 2% 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工作人员在接触隔离牛群后,必须彻底洗手、更换工作服和靴子,避免成为机械传播媒介。对于确诊感染的牛只,应尽快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污染区域用 10% 漂白粉或 3% 来苏儿溶液彻底消毒,定期对全场牛群进行布病筛查,发现阳性牛立即隔离,减少扩散风险,通过严格执行分群饲养和隔离措施,可有效控制布病在牛群中的传播,保障牛场生物安全。
2.3 规范流产胎儿及胎衣的无害化处理流程
当发生奶牛流产时,应立即将流产胎儿、胎衣及污染垫料等高风险材料装入专用防渗漏生物安全袋,并使用有效氯浓度不低于 10000mg/L 的次氯酸钠溶液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喷洒消毒,处理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生物安全三级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N95 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和防水隔离服,严禁徒手接触流产材料,流产现场需设置警戒隔离区,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并用生石灰对污染地面进行覆盖处理,作用时间不少于 24 小时。对流产胎儿及胎衣等污染物应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在 121℃条件下维持 30 分钟以上,确保彻底灭活布鲁氏菌;不具备高温处理条件的牧场,须委托具有动物无害化处理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集中焚烧处理,焚烧温度需达到 850℃并维持 2 秒以上,处理完成后,所有接触过流产材料的器械和防护用品需进行浸泡消毒,使用低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60 分钟以上。
牧场应建立完整的流产记录档案,详细登记流产奶牛耳标号、流产日期、处理方式及操作人员等信息,同时要对流产奶牛进行隔离饲养,采集血清和阴道分泌物样本,在检测结果未确定前禁止解除隔离,对流产发生的圈舍要实施终末消毒,先进行机械清洗去除有机物,再交替使用季铵盐类和碘制剂类消毒剂进行三次彻底消毒,每次间隔 8 小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化处理程序,可有效阻断布鲁氏菌通过流产材料传播的途径,降低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风险,牧场还应定期对饲养员和兽医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流产应急处置流程,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规程,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的病原扩散。
2.4 强化挤奶环节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挤奶环节的消毒管理以防止交叉感染,挤奶前必须严格执行乳头药浴程序,使用0.5%碘伏溶液或 4% 次氯酸钠溶液进行 30 秒以上的预药浴,待自然干燥后用一次性消毒纸巾擦拭乳头,确保每头牛使用独立消毒材料,挤奶设备应实施分组管理,布病阳性牛群必须配备专用挤奶机组,并与健康牛群严格隔离;若条件受限,则必须将阳性牛安排在最后挤奶顺序,并在挤奶结束后立即对设备进行85℃以上热水循环清洗消毒,持续时间不少于10 分钟。
每次挤奶前后需对挤奶杯组进行严格消毒,采用 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 5 分钟或 75%酒精擦拭消毒,挤奶厅地面和墙壁应在每班次工作结束后使用复合酚类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作用浓度不低于1:200,保持湿润状态15 分钟以上,操作人员必须佩戴消毒手套并定期更换,每接触一头奶牛前需使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揉搓时间不少于 20 秒,牛奶过滤器、计量器等辅助设备应每批次拆卸清洗,并在 0.1% 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 30 分钟。牧场要建立挤奶设备维护日志,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方法和责任人,定期检测设备橡胶部件的完好程度,发现裂纹或老化立即更换,对于临床可疑牛只,应单独设立挤奶位并最后挤奶,其乳汁必须经过 80℃ 30 秒巴氏消毒后才能进入奶罐,实施这些严格的挤奶环节消毒措施,可有效降低布鲁氏菌通过乳汁和机械传播的风险,同时要定期对挤奶员进行无菌操作培训,强化生物安全意识,确保每个操作步骤都符合动物卫生规范要求,从而在关键生产环节阻断布病传播途径。
结语:
奶牛场布病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饲养管理、疫病监测、人员防护等多个关键环节,科学分析布病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优化检测手段和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应进一步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防控意识,并推动区域联防联控,以实现布病的有效净化,持续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的防控技术,为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开放 , 叶琛 . 奶牛场布病防控要点分析 [J]. 当代畜牧 ,2024,(03):15-16.
[2] 肖红艳 . 浅谈奶牛场布病综合防控措施 [J]. 养殖与饲料 ,2021,20(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