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馆舞蹈编创人员在广场舞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肖怀红
邵阳市双清区文化馆 湖南邵阳 422000
引言: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广场舞因其参与门槛低、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基层文化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形式而,广场舞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艺术性不足、编排同质化等,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基层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其舞蹈编创人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他们既熟悉专业舞蹈创作规律,又了解基层群众的审美需求,能够通过创新编排和科学指导,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探讨舞蹈编创人员在广场舞推广中的作用,对优化基层文化服务模式、促进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编本土特色广场舞套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音乐、服饰等艺术形式各具特色,这为广场舞的本土化创作提供了深厚基础,编创人员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广场舞形式相结合,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在云南地区编创人员将彝族“跳菜舞”的豪迈步伐与广场舞的队形变化相融合;在江南水乡则巧妙融入采茶舞的柔美韵律,使广场舞既具有健身功能,又成为地方文化的动态展示窗口[1]。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基层编创人员注重将专业舞蹈技法与群众接受度相结合,确保本土特色广场舞既具有艺术高度又便于普及推广,他们简化传统舞蹈的复杂动作,保留其核心韵律和文化符号,使普通群众能够轻松掌握,陕北秧歌的扭、摆、跳等动作被提炼为适合广场舞的节奏型组合,既展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风情,又符合大众健身需求。
2. 开展分层次广场舞教学,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
针对零基础的中老年群体编创人员设计了以基础步伐、简单队形为主的入门课程,采用慢速分解教学法,重点培养节奏感和协调性,如将复杂的八拍动作拆解为单拍练习,配合口头提示和重复示范,确保学员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要领,对有一定基础的广场舞爱好者,则开设提高班,融入民族舞、古典舞等专业元素,如傣族舞的 " 三道弯 " 体态训练或古典舞的 " 云手 " 组合,在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增强健身效果,针对青少年群体编创人员创新性地将街舞、爵士舞等流行元素与传统广场舞融合,设计出更具活力的教学方案,如结合鬼步舞的滑步技巧编排现代广场舞套路。
不同层次学员的认知特点,开发了 " 线上 + 线下 " 混合式教学资源:为初学者制作慢动作回放、镜面示范的短视频教程;为进阶学员设计包含多角度拍摄、动作解析的慕课课程;针对教学骨干则提供包含编创理论、教学方法的高级研修班,在社区实践中编创人员创新采用 " 金字塔 " 式传帮带机制。由专业舞蹈干部培训社区文艺骨干,骨干再指导普通学员,形成三级教学网络,根据不同群体的生理特征进行科学化课程设计,如为银发族增加关节保护性训练,为上班族编排办公室放松操式的碎片化练习,这种精细化的分层教学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广场舞的普及效率,更培育出大批具有教学能力的社区文艺志愿者。
3. 组织社区广场舞展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展演内容设计上编创人员注重主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围绕 " 传统节日 ""红色文化 "" 地域特色 " 等主题进行节目编排,如端午节期间将龙舟竞渡的意象转化为舞蹈队形变化,国庆节编排融入红旗道具的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在艺术呈现方面编创人员指导群众演员运用专业舞台表现手法,利用空间调度、情感表达和服装道具的综合运用,使广场舞突破健身娱乐的单一功能,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舞台表演[2]。在活动组织上采用" 专业指导 + 群众自治" 的模式,既保证节目质量又激发参与热情,如建立节目审核机制确保艺术水准,同时保留群众自发表演的开放环节,社区广场舞展演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构建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形成了 " 以展促练、以演提质 " 的良性发展机制,编创人员建立" 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演" 的常态化展演制度。
4. 培养基层广场舞骨干力量,带动区域舞蹈水平提升
编创人员针对社区文艺骨干的特点,设计包含舞蹈编创理论、教学方法、团队管理等内容的阶梯式课程,如开设 " 广场舞编创十二讲 " 系列工作坊,从动作元素提取、音乐剪辑到队形调度进行系统教学;同时创新采用 " 跟岗实训" 模式,让骨干学员参与实际创排过程,在专业编导指导下完成从学习到实践的转化。在培训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对年轻骨干加强现代舞编创技法的传授,对中老年骨干则侧重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使骨干学员掌握了规范的舞蹈技能,更培养了其组织协调和艺术创新能力,如部分优秀学员已能独立创编融合太极、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广场舞作品。
5. 创新广场舞音乐编排,提升作品艺术感染力
编创人员突破传统广场舞音乐简单循环的局限,运用专业音乐剪辑技术,结合节奏重组、声部叠加和音效融合等手法,构建富有层次感的音乐结构,在音乐素材选择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如将非遗音乐元素进行现代化改编:将陕北民歌的嘹亮唱腔与电子节奏相结合,或将江南丝竹的婉转旋律融入流行音乐框架,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增强了音乐的时尚感和传播力,在音乐情绪处理方面,编创人员精心设计情绪的起伏变化,通过前奏铺垫、高潮推进和尾声收束等专业处理,使音乐具有完整的叙事性。音乐编排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广场舞作品的艺术品质,更拓展了群众舞蹈的美学边界,编创人员引入 " 主题音乐 " 创作理念,根据舞蹈内容定制特色音乐,如红色题材作品融合军乐元素,节气主题舞蹈嵌入自然音效,使音乐与舞蹈形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在技术应用层面充分利用数字音乐制作工具,开发适合广场舞特点的和声进行和配器组合,如运用 MIDI 技术模拟民族乐器音色,或利用多轨录音呈现立体声场效果。
结语:
基层文化馆舞蹈编创人员在广场舞推广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艺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文化普及的践行者,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群众视角,为广场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未来应进一步重视舞蹈编创人员的培养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群众文化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广场舞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他们的努力广场舞不仅能成为群众娱乐的重要方式,更能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罗怡 . 浅谈基层文化馆舞蹈编创人员在广场舞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J].戏剧之家 ,2024,(35):124-126.
[2] 陈超 .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策略 [J]. 牡丹 ,2022,(1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