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层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作者

韩玉国 杨帅 刘殿鹏 吴佳琦 萨日娜 郑标彪 张絮颖

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当前基层畜牧养殖活动普遍面临环境承载力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日益扩大的养殖规模背景下,其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及污水若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将直接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持续性污染,并进一步引发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公共卫生风险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农村地区依然依赖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加之技术支持体系缺失以及资金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使得减排措施难以落地推广。由此可见探索有效且切实可行的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它要求结合地域特性与创新技术开发适应性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移植城市模式或强制管控机制才能破解这一两难困境确保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基层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方案具备适配性与可及性基础

当前存在多种适合基层特点的成熟技术可用于降低畜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技术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精尖设备,而是立足于实际条件进行适配应用,例如小型或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能有效处理粪污并产生能源,其设计和施工已形成较为简化的模块化流程,运行管理要求相对亲民。堆肥发酵处理技术的实施主要依赖场地规划与基础翻堆设备,相关工艺经过多年实践也已积累了大量适合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操作规范。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则更注重垫料选择与管理细节的简化,其核心在于利用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粪污减少排放,操作关键点易于培训掌握。这些技术的共性在于其核心设备或工艺的本地化获取难度较低,技术环节拆解清晰,相关技术推广机构能够依据养殖规模和经济承受力提供阶梯式的解决方案,使得在资源有限的基层环境中找到匹配的技术切入点成为可能[1]。

(二)现有管理模式具备提升与整合空间

基层畜牧养殖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某些固有的生产管理习惯与社区组织形态,这为环境保护措施的融入提供了现实抓手,单个养殖户或小型养殖场看似分散,但在地域相近或产业相关的群体内部往往存在非正式的合作网络,这为组建小型环保合作社或联合体创造了社会基础,此类组织可协同负责如集中收运粪污、共建处理设施或共享技术服务,克服个体能力不足的困境。村落层级的自治组织或村规民约在调整养殖行为、规范废弃物处置方面具有行政手段难以替代的柔性约束力与执行渗透力,将环保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并进行适度监督考核有助于形成内部监督机制。

(三)政策框架提供潜在支持与发展导向

国家及地方层面不断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为基层畜牧养殖环境保护实践构筑了基本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依据,尽管执行层面存在挑战,但明确的规则设定至少提供了行为方向和整改要求,使相关从业者有规可循。各级财政对于农村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项目安排有专项补贴资金,部分生态补偿机制也开始探索向小型农业污染治理领域延伸,此类资金支持如能设计更符合基层申报特点和使用方式的操作细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养殖主体进行环保改造的经济负担。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土地、税收优惠或专项贷款政策等文件表述,也为争取地方性灵活落实政策优惠提供了政策依据,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探索如何将宏观政策目标转化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微观操作空间。

二、基层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一)构建区域性粪污协同处理体系

在缺乏集中处理设施的基层环境中,应当依据村落或乡镇范围内的养殖密度与地理分布特征,设计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多级处理网络,具体可通过分片划区方式设置中型粪污收集转运站点,由相关工作人员协调区域内养殖主体定期运送粪污至站点进行统一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度规模的专业化发酵处理服务商,依托移动式处理设备或区域性沼气工程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固态有机肥或液态肥水,其产出物优先供应本地果蔬种植基地或大田作物区使用;同时建立覆盖收集、运输、处理与资源化产品分配环节的成本分摊机制和市场化运营规则,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义务与付费标准,确保体系运转的可持续性,该策略核心在于整合零散资源形成适度规模效应,以较低成本解决小户处理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二)推行模块化环保养殖技术包

针对基层技术接受能力差异大的特点,需开发分级分类的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包,例如为庭院养殖户提供“干清粪 + 简易堆肥”基础包,包含防渗堆肥场设计图纸、发酵菌剂使用手册及操作视频等易理解材料;中小型养殖场则可适配“雨污分流 + 固液分离 + 厌氧发酵”升级包,配套提供设备选型指南、运维要点卡片及故障快速排查流程;所有技术包均需重点简化操作流程并采用图形化、方言化的指导形式,相关技术推广人员应结合现场示范建立定期回访辅导机制;此外整合政府补贴目录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产品形成支持清单,使相关工作人员能针对性推荐设备购置或改造的资金筹措渠道,该策略着力通过模块化拆解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利用标准化工具解决个性化需求与普及效率之间的矛盾 [2]。

(三)嵌入村级治理的环境管控制度

将环境保护要求深度融入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关键在于激活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效能,可委托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养殖环保公约》,明确各养殖主体在粪污贮存周期、露天堆放禁区、废水排放标准等核心条款的义务,设立由老党员或乡贤组成的监督小组实施日常巡查;同步建立养殖档案与粪污去向登记制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汇总各户处理台账并向村委会提交执行报告;村委会依据公约细则实施红白榜公示或集体经济分红差异化分配等柔性奖惩措施,同时联合乡镇环保部门开展季度联合检查作为制度保障后盾;该策略充分利用乡土社会熟人监督与道德约束力量,将抽象环保要求转化为具象可操作的社区行为规范。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畜牧养殖的环境保护实践表明,通过区域性粪污协同处理体系、模块化技术推广机制以及村级治理深度融入的策略路径,已初步形成兼顾生态约束与生产需求的可行性框架,这些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立足基层的分散化经营特征与资源禀赋差异,将技术门槛降低至可操作层面,同时激活自治组织的内在约束力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而非依赖单一行政手段或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模式;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与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交互演进,基层畜牧养殖有望从环境压力源蜕变为生态循环系统的关键枢纽,其经验更可为广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范式参考,但该转型亟需改变将环境成本视为负外部性的传统认知,转向重构种养关系、技术路径与制度环境的系统性革新。

参考文献:

[1] 唐慧 . 基层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可行性措施 [J]. 畜牧兽医科学 ,2019,(15):65-66.

[2] 美荣 . 基层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37(Z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