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技术的药品中微量杂质检测方法优化研究

作者

孙秋 高晗 姜若男 杨晓赫

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引言

药品中的微量杂质可能直接影响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其精准检测是质量控制的难点。现有技术常面临灵敏度瓶颈,尤其在低浓度杂质分析时易受基质效应干扰。UPLC-MS/MS 技术虽以高分离效能和强定性能力著称,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突破仪器参数匹配性差、前处理复杂等局限。本研究立足技术整合与流程简化,通过多维度优化策略挖掘UPLC-MS/MS 的检测潜力,旨在建立一套普适性强、操作便捷的微量杂质分析方案,为药品研发与监管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手段。

1 方法优化策略的核心框架

传统方法优化多聚焦单一参数调整,易陷入“局部最优”困境。本研究建立了“色谱 - 质谱 - 数据”三维优化模型,从分离效率、信号响应及信息提取三环节协同突破。

1.1 色谱条件优化:速度与分辨率的平衡

在药品杂质分析中,UPLC 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柱效和快速分离能力。实际操作中发现,使用亚 2μm 粒径的色谱柱(如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时,需要特别注意流动相的组成和梯度程序设置。以常见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当流动相采用甲醇与乙腈按60:40 比例混合,并添加0.1% 甲酸时,不仅能有效改善碱性杂质的峰形,还能将分析时间控制在 8 分钟以内。实验数据显示,这种配比可以使主峰与最近邻杂质的分离度达到 1.8 以上,满足药典要求。

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样重要。将柱温箱温度稳定在 40℃时,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可以控制在 1.2% 以内。流速通常设置在 0.3mL/min ,这个数值既能保证足够的分离效率,又不会造成系统压力过高。梯度洗脱程序需要根据具体药物特性调整,一般建议初始有机相比例设为 5% ,在 2-5 分钟内线性升至 95% ,这样的设置可以兼顾极性和非极性杂质的分离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每次更换色谱柱后都需要重新确认分离效果,因为不同批次的色谱柱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1.2 质谱参数优化:从扫描到精准捕获

质谱参数的优化是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关键环节。电喷雾离子源(ESI)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目标物的性质进行调整。对于大多数药物分子,毛细管电压设置在 3.0-3.5 kV 范围内比较合适。雾化气温度通常控制在 300-350℃之间,这个温度区间既能保证足够的去溶剂化效率,又不会导致热不稳定性化合物的降解。干燥气流速建议设置在 8–10L/min ,具体数值需要根据仪器型号和待测物性质微调。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碰撞能量的选择直接影响检测灵敏度。实验表明,对于分子量在 200-400 Da 之间的药物杂质,碰撞能量设置在 20-25eV 可以获得较好的碎片离子响应。智能排序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组分分析的效率,该算法会根据预估浓度自动调整扫描顺序,确保低浓度杂质不被高浓度组分掩盖。例如在分析抗生素降解产物时,系统会优先扫描已知降解产物的特征离子对,然后再扫描其他潜在杂质。这种方法使低浓度杂质的检出率提高了约 30% 。

2 前处理流程的革新方向

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需要多次转移溶液和分层操作,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造成样品损失。固相萃取虽然提高了选择性,但需要经过活化、上样、洗涤、洗脱等多个步骤,操作复杂且回收率不稳定。磁性纳米材料分散固相萃取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使用表面经过特殊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可以特异性地吸附目标杂质,而不会被样品基质干扰。操作时只需将纳米颗粒加入样品溶液,充分混合后,用磁铁吸附即可完成分离,省去了离心或过滤步骤。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操作简便性和重现性好。从加入纳米颗粒到完成富集,整个过程可以在 15 分钟内完成。由于磁性分离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溶液转移步骤,显著减少了操作误差。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对不同极性的杂质都表现出良好的捕获能力,回收率稳定在合理范围内。但需注意,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决定了其选择性。针对不同性质的杂质,需要选择相应功能基团修饰的磁性材料。例如,羧基修饰的磁性颗粒对碱性化合物有较好的亲和力,而氨基修饰的材料则更适合酸性化合物。这种定制化的特性使得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方法验证与应用场景拓展

分析方法经过全面验证后,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该方法能够稳定检测到 0.1ng/mL 的微量杂质,定量下限为 0.5ng/mL。重复性测试结果显示,同一天内多次测量的偏差小于 5% ,不同日期测量结果的偏差也保持在这个范围内。这些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在抗生素杂质检测应用中,该方法成功识别出多个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降解产物。通过分析二级质谱产生的特征碎片信息,可以初步判断这些杂质的可能结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抗生素分析,对于中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品等复杂样品的杂质检测同样有效。中药注射剂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辅料往往干扰传统检测方法,而该方法的特异性能够有效区分目标杂质和基质成分。生物制品分析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样品基质复杂且目标物浓度低。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生物制品中微量杂质的检测需求。在单抗类药物分析中,该方法可以同时监测多个工艺相关杂质,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4 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优化仪器参数和改进前处理方法,显著提升了 UPLC-MS/MS 系统的检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检测灵敏度,还能增强方法稳定性。在实际药品检测中,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样品的分析需求。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第一,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质谱数据分析是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训练算法识别质谱图中的特征信号,可以更快地判断杂质结构。这种方法有望减少人工解析数据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数据共享平台非常重要。规范的实验流程可以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可比性,而共享数据库则有助于积累经验数据,为新方法开发提供参考。

在技术推广方面,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操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仪器使用方法,还需要理解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要点。同时,该方法在中药和生物制品等复杂体系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验证数据支持。随着技术不断完善,该方法有望成为药品质量控制的常规手段,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但任何分析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样品特点进行调整。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样品特性和检测要求,对方法参数进行适当优化。同时,定期进行方法验证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这些工作对于方法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5 结论

本研究从实际检测需求出发,构建了覆盖色谱分离、质谱采集及数据处理的完整优化体系。所提方法在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及操作便捷性方面均取得显著改进,为药品微量杂质检测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程睿 . 基于 MOFs 材料构建食品中马兜铃酸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析新方法研究 [D]. 江西 : 南昌大学 ,2024.

[2] 吴肖肖 . 聚苯乙烯基功能纳米纤维在食品化学性危害因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D]. 江苏 : 东南大学 ,2022.

[3] 程雪怡 , 刘文 , 陈梅 , 等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 - 四级杆 - 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仙灵骨葆胶囊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 [J]. 中国新药杂志 ,2025,34(7):74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