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旅游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朱金钊

新疆阜康技师学院、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831500

引言

智慧旅游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系统,以提升旅游体验、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智慧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的趋势和方向。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其内容更新速度、技术应用深度、实践教学针对性,仍与智慧旅游产业一线需求存在显著鸿沟。课程体系滞后,不仅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削弱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效能。因此,探索契合智慧旅游特征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已成为提升专业适应性、赋能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紧迫课题。

一、智慧旅游发展呼唤人才能力结构重塑

智慧旅游是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全面革新。景区智能导览、在线预订与行程定制、大数据客流分析、沉浸式文化体验等新业态的涌现,对一线旅游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从业人员除传统操作技能外,需兼具以下能力:熟练应用智慧旅游平台与设备的基础数字工具能力;具备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素养,理解数据驱动的服务价值;掌握个性化服务设计能力;提升跨界沟通协调能力;强化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与适应能力。中职教育作为旅游行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其课程目标必须响应这一能力框架转变,将智慧旅游场景下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素养纳入核心培养内容。

二、当前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

审视现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智慧旅游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突出:内容更新滞后:‌教材与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在线营销、智慧景区管理、旅游大数据应用等前沿领域内容严重缺失或深度不够。

技术与专业教学脱节:‌信息技术类课程往往孤立开设,未能有效融入导游实务、旅行社运营、酒店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难以形成整合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薄弱脱节:‌校内实训室智慧化程度低,模拟环境与真实智慧旅游场景差距大;校外实习多集中于传统岗位,学生接触智慧化业务流程、解决实际智慧运营问题的机会稀缺。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与行业升级需求错位。

三、面向智慧旅游的课程改革核心路径

(一)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专业与技术有机融合

改革需要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将传统课程内容与智慧旅游技术进行系统性重组。具体做法是梳理出智慧旅游中最常见的六大工作场景:景区智能导览服务、旅游产品数字化营销、在线客服与舆情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智慧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操作。针对每个场景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加入智能讲解设备操作、电子门票系统使用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课程中增加 OTA 平台运营、旅游产品在线设计等实务训练;在旅游营销课程中补充新媒体营销、用户画像分析等技能点。教学内容的更新要依托行业调研,每学年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大纲修订,确保学生学到的是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教材开发要采用活页式结构,便于随时替换过时的技术案例,加入最新的平台操作指南。这种课程重构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要实现旅游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化学反应,让学生理解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于旅游业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学校需要建设智慧旅游实训室,配备景区票务系统模拟软件、酒店PMS 管理系统、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教学工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案例:给定某景区国庆黄金周的游客数据,要求学生分析客流高峰时段并提出分流方案;或者模拟某酒店收到在线差评,要求学生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客户挽回操作。VR 技术可以用于危险场景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演练山地景区突发天气的应急处置。项目教学要贯穿整个学期,比如让学生分组运营一个模拟旅行社的微信公众号,实际完成内容策划、粉丝增长、转化分析等全流程工作。考核方式也要改革,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与平台共建,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院校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优先考虑正在推进智慧化转型的旅游景区、在线旅游平台和数字化旅行社。合作形式可以多样化:与企业共建订单班,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定制培养方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比如让学生参与某景区智慧导览系统的内容编写;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校授课或指导实训。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实用性,不必追求高大上的设备,但必须配备行业主流的工作系统,如旅行社常用的 ERP 系统、景区使用的票务管理系统等。同时,可以尝试校中企模式,把旅行社门店、景区服务中心等真实工作场景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真实工作任务。校企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手册,明确每个实训环节对应的岗位能力和考核标准。

(四)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时,要明确每次实践的具体目标和考核要求。比如安排酒店管理课程教师到智慧酒店顶岗两周,重点学习前台自助入住系统、客房智能控制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组建校级智慧旅游教学创新团队,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会,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教学心得。建立新老教师结对机制,让熟悉信息技术的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掌握基础的数字工具。师资引进要突破常规,对于特别紧缺的技术类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专职教师,或者采用柔性引进方式让企业专家参与特定模块教学。同时,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认证,如旅游电子商务师、大数据分析师等资格证书;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技术研发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在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

结语

智慧旅游的浪潮奔涌不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绝非一时之举,而是一个需持续迭代、动态调整的系统工程。唯有紧密锚定产业智慧化发展的脉搏,以岗位新需求为镜,在内容重构、教法创新、产教协同、师资升级上精准发力,才能锻造出真正具备未来胜任力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园园 . 智慧旅游视角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 旅游纵览 ,2025(4).

[2] 林领祥 . 智慧旅游视域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J]. 旅游纵览 ,2025(5).

[3] 蒋雪 . 基于智慧旅游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J]. 旅游纵览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