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童丽君 石舒怡
浙江省杭州市江晖小学 310052
引言
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特征鲜明:好奇心驱使强烈探索行为,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情感丰富且对重要他人存在较强依恋,社会规则意识处于初步形成与发展期。这些特点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移植成人理念或依赖口号标语。现实中,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与情感需求的班级文化形式化严重,削弱了其育人实效。因此,班主任如何精准把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建构符合其认知特点、情感需求且易于融入日常的班级文化,使其成为滋养品德、引领成长的持续动力源,是当前小学德育实践的关键课题。
一、小学生的核心心理特点及其文化需求
小学阶段儿童处于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依托实物、实例或直接经验;对新异事物充满探究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行为;情感体验直接且深刻,对来自教师与同伴的接纳、认可与关爱有迫切需求;同时,初步萌发集体归属意识,对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内化处于关键敏感期。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也提出了明确的文化需求:班级文化需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载体,满足其探索与实践的欲望,营造安全温暖的情感氛围,并以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式引导其理解与遵守集体规范。
二、基于心理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策略
(一)环境创设,契合小学生具象思维与探索需求
教室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影响。在布置教室时,要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墙面可以采用淡蓝、浅绿等柔和的色调,避免使用过于刺眼或沉闷的颜色。在教室后墙设置成长展示区,用照片和简单文字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每月更新一次。前门旁放置班级信箱,鼓励学生投递自己的绘画、手工或想分享的小故事。在图书角要设置在采光良好的位置,书架高度不超过 1.2 米,书籍按难易程度分类摆放,每本书贴上彩色标签便于识别。选择插图丰富、文字简短的读物,定期更换新书。在窗台或角落设置小型植物种植区,选择绿萝、多肉等易养护的品种,由学生轮流负责浇水、记录生长情况。墙面留出部分空白区域,用于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和课堂练习的优秀范例。
桌椅摆放要考虑小组活动的需求,采用可灵活组合的轻便型课桌椅。在教室一角铺设软垫,作为自由阅读区。所有设施的边角都要做好防撞处理,电源插座加装安全盖。墙面装饰物要定期更新,保持新鲜感但不过于杂乱。
(二)活动设计,融合具象体验与规则学习
日常教学活动要注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理解规则和价值观念。教师可定期安排“角色体验日”,如设置超市购物、公交乘车等生活场景,由学生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实践中学习礼貌用语和公共秩序。或者还可组织主题游园会,设计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游戏项目,如传球接力、拼图合作等,活动后引导学生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设立班级服务岗位要具体明确,如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架、登记借阅;卫生监督员检查桌椅摆放和地面清洁;节能小卫士负责关灯关电。每个岗位配备简单的工作记录表,每周轮换一次。另外,还可将学习任务设计成游戏形式,如汉字闯关、口算接龙等,制定清晰易懂的参与规则。在体育活动中融入规则教育,如设计需要排队等候、轮流进行的游戏项目。遇到学生争执时,引导他们通过说感受- 找原因- 想办法三步来解决矛盾。每次集体活动前明确告知注意事项,活动后及时总结行为表现。
(三)情感联结,建立安全温暖的班级关系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反馈。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或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教师要用明确的语言指出具体值得表扬的行为。比如看到学生主动擦黑板,可以说你把黑板擦得很干净,这样下节课同学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这样的反馈让学生清楚知道什么行为是被认可的。第二是创造安全的倾诉环境。可以在教室固定位置设置一个信箱,告诉学生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投进去。班主任要定期查看并回应,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要单独沟通。第三是处理好同伴冲突。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们轮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后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方法,班级会逐渐形成相互关心、彼此信任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安心,更愿意参与班级活动。
(四)规则内化,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班级规则需要讲究方法。第一步是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班主任可以组织班会讨论我们的班级需要哪些规则,引导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比如上课发言先举手、离开座位时把椅子放好等。讨论后把大家认同的规则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来贴在教室里。第二步是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或者分析实际案例来说明遵守规则的好处。比如讨论如果大家都不排队接水会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的重要性。第三步是建立激励机制。可以用贴纸、积分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记录良好表现,定期进行总结和奖励。但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物质奖励,要逐步过渡到口头表扬等精神激励。最后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监督规则执行,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整个过程需要班主任保持耐心,持续引导,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维护班级规则。
结语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基于理解、成于细节、贵在坚持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求在于班主任真正秉持“儿童立场”,深刻洞察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内在需求。只有当环境创设有效回应其探索认知的兴趣,活动设计充分激发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情感互动持续构建安全信任的支持网络,规则引导切实促进其自律意识的形成,班级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如空气般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亚玲 . 架起沟通的桥梁——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 [J]. 新课程 ,2022(37).
[2] 陈泓宇 . 小学生情绪素养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3] 张作霞 . 基于心理关怀思想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探析 [J]. 空中美语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