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文化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创新应用及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苏颖

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

1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融合的时代必要性

1.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要经历高强度技能训练,面临职业竞争压力与身份认同困惑,常遭遇焦虑、自我怀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心理教育智慧,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构建契合本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2 传统文化浸润心灵价值的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促进资源,其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心理教育目标联系深刻。在价值观塑造上,“修身齐家”理念强调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忠恕”培养社会责任感,可缓解高职学生学历自卑引发的自我否定情绪;在人际关系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利于解决冲突、建立人际边界;在情绪管理上,《中庸》“致中和”思想倡导情绪表达适度平衡,“顺应自然”智慧可调节焦虑、抑郁情绪。关键的是,格言化传播比抽象心理学理论更易被学生接受内化,如“塞翁失马”隐喻了认知重构的重要性,“水滴石穿”强调了坚持训练的行为疗法原理,“否极泰来”激励人们以积极态度面对困境,坚定信念直至苦尽甘来,“善恶有报”则警示人们避免恶行多行善举以获善报。

2 当前融合实践面临的困境

2.1 课程内容碎片化、表层化

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堂常出现“知识拼贴”现象,表现为课堂引入时引用古诗文,或在团体活动中加入传统手工艺制作,却不深入探究文化内涵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例如讲解情绪管理引用《论语》“不迁怒”语录,却不结合颜回“闻过则喜”案例深入阐释。这种碎片化嵌入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转化为有效心理调适能力。

2.2 实践活动与文化内核割裂

尽管众多学校积极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但活动设计常侧重于形式创新和参与热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精髓与心理健康原理的深度融合。例如中秋制月饼、端午裹粽子等传统民俗活动虽热闹,但其心理疗愈效果有限,未能充分展现家庭联结与感恩教育等心理层面的要素。汉服体验活动也未能有效融合汉服背后的礼仪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心理疏导,导致实践活动与文化内核之间存在割裂,限制了其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3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系统化实践路径

3.1 构建“文化—心理”双轴课程模块

针对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重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需构建四个核心模块:

生命意义模块:以儒家“修身立命”理念和《周易》“生生之谓易”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融合阳明心学“事上”职业精神,指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确立价值认同,深入探讨“庖丁解牛”这一典故的精湛技艺,巧妙地延伸出“专注当下”的正念减压方法,帮助学生于繁忙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辩证思维模块:借鉴道家“塞翁失马”祸福相倚的智慧与禅宗“放下执着”的认知解离方法,针对学业挫折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深入分析学习、实习失败案例,获得宝贵的经验启示。

人际关系模块:将“己欲立而立人”的共情原则具体呈现为 SOLER 沟通技术,并结合《仪礼》中的情境化礼仪训练,特别强化学生在实习场景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职场关系。

挫折应对模块:提炼“天将降大任”这一逆境意义的构建,结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设计抗逆力训练方案。

3.2 融合地域文化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

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文化符号转化、场景重构和心理赋能结合,构建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挖掘本土“二安文化”,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精神强化女性自信,借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情怀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福建武夷山职业学院将武夷岩茶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发《茶修十二式》心理调适课程,通过茶艺流程培养学生耐心与专注力,融入“和、静、怡、真”理念进行压力管理;学生还在茶香环境中通过团体品茶会分享心事,借助茶席布置空间秩序感建立心理边界。

3.3 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本研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涵盖“文化情境—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三阶段的教学模型。

第一阶段打造文化心理情境,利用实景布置及服饰道具再现古代书院的讲学氛围,并进行团体信任训练。基于“阴阳平衡”理论教授传统的养生体态放松方法,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深刻感受身心和谐的美好境界。

第二阶段融合表达性艺术治疗,如书法练习缓解焦虑,引导学生在匀速运笔时感受呼吸与情绪联动,还特别设计“情绪线条日记”环节,让学生每天书写与情绪相关的字,如“悦”“静”,通过比对不同日期线条粗细、墨色浓淡、结构松紧,观察自身情绪变化。此外,借助改编“六尺巷”故事的戏剧表达,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演练冲突解决方法,体会“和为贵”处世智慧。

第三阶段重点在于行为训练。在“心灵对话”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围绕心理成长主题,结合《论语》《道德经》中的处世箴言进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通过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运用“中庸之道”等传统智慧应对情绪挑战,将文化理念有效转化为实际行为能力。

3.4 打造跨学科师资力量

促进多学科教师协同合作,鼓励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通过举办跨学科研讨会、专业工作坊等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团队在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领域的专业素养。同时,定期邀请文化学者、心理咨询专家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师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用的实践案例,开阔教学视野,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热情。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智慧。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优化、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及跨学科师资的培养,传统文化得以深度融入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构建了稳固的价值根基,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方法资源。传统文化从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及健身养生等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论支持和内容保障,从而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文化疗愈方案的精准推送。唯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方能培育出既具备高超技艺又拥有健全人格的时代工匠,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采。

参考文献:

[1] 孔静 , 贾金华 , 张朝辉 . 豫北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31(04):111-114.

[2] 周婷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04):23-27.

[3] 张玉婷 , 丁毓 .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J]. 时代青年 ,2025,(05):100-101.

[4] 王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J].中国军转民 ,2024,(2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