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蒋忆欣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引言

传统讲授模式常令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课堂活力与深度思考空间不足。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与交互性,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它能够将静态的公式、符号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动态过程,为儿童思维搭建具象桥梁。然而,技术本身并非万能钥匙,如何让其真正服务于数学学习本质,在课堂中自然、高效地“生根发芽”,避免流于形式或喧宾夺主,成为当前亟需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图形和互动游戏等形式呈现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学生可以通过几何软件直接拖动三角形顶点,观察角度和边长的变化,这种互动方式让学生更愿意主动探索知识。第二个方面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懂,比如分数、立体图形等。信息技术能够把这些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可见。教师可以用动画展示一个蛋糕被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含义。在讲解长方体时,通过三维模型旋转展示,学生能清楚看到各个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这些技术手段使数学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具体的学习材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再现真实生活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已有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以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实拍视频,画面中清晰呈现商品价签上的小数价格(如矿泉水 2.5 元、面包 3.8元)。视频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视频里这些数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当学生注意到小数点时,教师继续追问:“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直观感知了小数的存在形式,还自发联想到了体温计、身高测量等生活场景。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导入方式,比直接讲解小数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续教学中,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示元角分换算的动画过程,将抽象的小数位值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货币换算操作,使知识建构过程更加自然顺畅。

(二)善用互动工具,构建动态化学习体验

数学知识的本质在于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变化规律,而传统的黑板绘图或纸质教具往往难以完整呈现这种动态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动态几何软件、虚拟操作平台等工具,可以实时响应学生的操作指令,直观展示数学对象的变换过程,这种即时反馈特性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在在人教版“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软件界面左侧显示一个标有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右侧对应着一个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当教师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使其发生形变时,软件实时保持两条图形的高度线同步移动,并动态计算显示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值始终相等。学生通过观察这一过程,能够直观理解等积变形的数学原理。相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纸板剪拼的静态演示,这种动态可视化方式更能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守恒的概念。

(三)延展数字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理解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传统统一进度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这种多样性需求。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如微课视频、在线练习平台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进度,教师也能通过这些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班级学习平台推送三段微课视频:基础篇讲解竖式计算步骤,进阶篇分析常见错误类型,拓展篇介绍速算技巧。学生根据自身预习情况选择观看,平台自动记录观看进度和理解自测结果。课堂上教师根据平台数据,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存在困惑的进位问题。课后练习环节,在线平台为不同学生推送差异化作业:计算仍不熟练的学生收到更多基础练习题,已掌握基本方法的学生则获得实际问题解决任务。这种基于数字资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平台自动生成的错题分析和学习进度报告,也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融合实践中的关键注意点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第一,目标为本,技术为用。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思考是否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在讲解分数概念时,可以合理使用分蛋糕的动画演示,但不能为了展示技术而插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音视频。每个技术应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第二,适度适量,注重实效。虽然多媒体演示很吸引学生,但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操作。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既要使用软件展示图形变换,也要让学生亲手折叠纸张感受对称性。传统板书和演算过程同样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比例。

第三,提升教师“融合力”。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同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设计时,要准确判断哪些环节需要技术支持,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在统计教学中,简单的电子表格就能满足数据整理需求,不必追求复杂的专业软件。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是一条指向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之路。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技术的翅膀,让抽象的数学思维飞入儿童可理解的世界,点燃探究热情,深化概念理解。成功的融合绝非技术堆砌,而需教师以教学目标为锚点,在课堂关键处精准发力,让动画演示、互动工具等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杨柳.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19):82-84.

[2] 肖娟 .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J]. 科普童话 ,2025(11):76-78.

[3] 汤晓燕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J]. 数学之友 ,2025(1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