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激活兴趣・夯实技巧

作者

胡碧波

浙江省兰溪市行知小学 321100

在我国,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语文功底,诸如朗读、写作、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方面。而朗读能力的训练,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有所领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需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传授一定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在朗读中感悟。

一、激发低年级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就得让他们对书本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将朗读视为一件快乐的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朗读,甚至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放不开声音,不敢大声说话。这些情况都表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树立自信,营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敢于朗读,才有可能爱上朗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展现自己。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优点,对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因得到认可而感到满足,从而增强成就感,进而对朗读产生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在《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欣赏鸭先生门前那条美丽小路的图片,引导他们联想画面情境,将其带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引导他们轻松、自信地投入到故事学习中。

(二)激发情感,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再加上嗓音的巧妙变化,能将文字读得节奏鲜明,让学生在听觉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进而对教师的范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萌生出模仿和朗读的欲望。

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每次朗读课文时我都会进行示范,力求把每一个句子读准、读透,引领学生跟随我的范读扫清朗读障碍,把握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想象朗读

情境创设至关重要。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语感能力较弱,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想象朗读,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启迪想象,不仅能营造愉悦的氛围,还能大大提升低年级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当讲到小动物们看见小路变脏时,我会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三个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引导他们想象这三种动物不同的语气变化,然后挑选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再现课文场景。学生在表演情境中大声朗读、深入领悟,充分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二、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朗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既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一些技巧,又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优美的朗读体现在语调的轻重缓急、感情的丰富多彩上。要让学生达到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掌握必不可少。

(一)指导低年级学生合理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偶尔会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停顿,导致课文内容读得不流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语感较差,该年龄段的孩子尚未完全形成句子概念,他们常常从单个汉字的角度去朗读,不会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从而容易产生频繁、不恰当的停顿。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无论是播放录音还是亲自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特点确定示范时机。在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多次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增强语感,掌握朗读停顿技巧。

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之前,我会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多次朗读,我读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要求他们努力将词语连贯起来,并在有标点的地方停顿。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不恰当停顿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二)指导低年级学生正确发音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人们通过发音器官发出声音,凭借有声语言实现思想交流。低年龄段孩子正处于语言培养阶段,如果不追求朗读的流畅性,错误的发音就会得到强化。在这一年龄阶段,应鼓励学生多朗读课文,要求他们正确发出每一个音,注意音节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合理安排停顿,同时把握适当的重音和语调。

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文中多次出现“多美丽的小路啊”这一语句,朗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把握好每个音节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重音和语调的变化。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有较多带儿化音的字,且文中多次出现,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要避免过多停顿,注重音节的连贯性,确保发音正确。

(三)引导学生改变单一语调

在朗读能力中,读通顺、读流畅是重要基础,还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其中感情朗读尤为关键。低年级学生缺乏语感朗读的经验,因此朗读时往往语调单一,缺乏感情色彩。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规律,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媒体,动画中呈现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看到小路变脏后所说的话。借助动画媒体,指导学生模仿动画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由于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乐于模仿动画中人物的语音语调,这样能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做到真正有感而发。

(四)纠正学生尾音下降趋势

朗读时每句话末尾字语调下降,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为纠正这一不良朗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课文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改正。在《美丽的小路》一文中,多次出现“多美丽的小路啊”这样的语句,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着重注意一些句子尾音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反复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提醒他们在读末尾字时要读其原声调。

总之,朗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重视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进行规范的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