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钻井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
戴军 汪川 梅江峰 李庆 王剑 熊刚
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越创机电公司 重庆市 401120
引言
石油钻井作业所处环境往往面临高温、高压、高振动以及较强腐蚀性等挑战。在此工况下,机电设备长期运行难免出现部件损耗与性能变化,相关数据显示,钻井设备因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长约占总作业时间的 15%-20% ,每年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容小觑。伴随页岩气、深海油气等复杂区块开发进程加快,对钻井机电设备的运行品质与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标准。本文结合现场实践经验,对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核心要点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石油钻井机电设备现存管理维护问题分析
维护模式有待优化:目前部分油田在设备维护工作中,仍以事后响应式维修为主,系统性预防性维护机制的构建尚处于完善阶段。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约七成钻井队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故障停机后再检修的模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将早期设备隐患扩大化的风险。例如,钻井绞车轴承出现异常声响后,若未能及时开展检查与处理,可能会导致轴系严重损坏,大幅增加后期维修成本。
技术应用潜力待挖掘:智能化诊断技术在行业内的全面应用进程仍在推进,现阶段较多故障诊断工作仍依赖人工经验判断,数据驱动的分析模式尚未充分发挥效能。虽然部分油田已配置振动监测仪、油液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但在数据管理与分析环节存在提升空间,尚未完全实现设备状态的趋势预警功能。
人员技能提升空间较大:石油钻井机电设备融合机械、电气、液压等多学科技术,对维护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从统计数据来看,约四成设备故障与操作流程存在关联,如变频器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电机损坏;约半数维修返工案例与装配精度控制相关,像泥浆泵缸套安装偏差易引发泄漏问题。
2 石油钻井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优化策略
2.1 构建全生命周期预防性维护体系
2.1.1 分级维护计划制定
依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差异,将钻井泵、顶驱等设备划分为 A 类关键设备,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维护周期策略。对于A 类设备,采用“状态监测 + 定期保养”的维护模式,例如顶驱每运行 500 小时进行齿轮箱油液分析和轴承振动检测;B类设备,如泥浆搅拌器,设定固定周期进行维护,每 1000 小时进行换油操作;C 类设备,像照明系统,则采取故障后维修的方式。实践数据显示,某油田应用该维护体系后,A 类设备的故障间隔时间显著延长,约达 40% 。
2.1.2 基础维护标准化操作
通过编制《钻井机电设备维护手册》,对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等基础维护工序进行规范。具体内容包括:
润滑管理:遵循 " 五定 " 原则,即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定人进行润滑油加注。针对绞车、转盘等设备,采用中央润滑系统实现集中供油,有效降低人工加注遗漏的可能性。某井队实施该措施后,轴承故障率明显降低,降幅约为 60% 。
清洁维护:运用高压清洗机配合专用清洗剂,对设备表面附着的钻井液进行清理,特别注重电机散热片、控制柜滤网等关键部位的清洁,从而避免因设备过热引发停机现象。
紧固检查:使用扭矩扳手,按照规定扭矩对钻井泵十字头螺栓等关键部位的螺栓进行复紧操作。对于振动较为剧烈的区域,采用防松螺母或点焊固定等方式,减少螺栓松动的风险。
2.1.3 故障模式库建设
系统梳理电机过载、液压系统泄漏等常见故障类型,构建包含故障现象、原因分析、处理流程的数据库。通过不断积累现场实际案例,形成《典型故障诊断手册》。例如,当钻井泵出现压力骤降的情况时,系统可提供 " 缸套磨损""凡尔漏失"等可能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排查步骤建议,助力提升故障处理效率。
2.2 智能化技术在维护中的深度应
2.2.1 状态监测系统部署
在关键设备上可尝试部署传感器,以此对振动、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举例来说:
对于钻井泵,可安装振动传感器(采样频率 10kHz ),以此来监测轴承的运行状况;同时安装压力变送器,记录排出压力的波动情况,从而对凡尔的工作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对于电机,能够通过智能电表采集电流、电压数据,并结合热成像仪对绕组温度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过载或绝缘老化问题。
2.2.2 油液分析技术应用
可定期对齿轮箱、液压系统的油液进行检测,借助铁谱分析判断磨损颗粒浓度,通过光谱分析识别污染物成分。比如,当在顶驱齿轮箱油中检测到大于5μm 的铸铁颗粒时,或许意味着齿轮啮合存在异常,此时可考虑及时进行检修。
2.2.3 数字化备件管理
可尝试引入 ERP 系统与物联网技术,探索实现备件的“智能库存”管理模式:
需求预测:依据设备维护计划和故障发生频率,系统可辅助生成备件采购清单,如经分析每月大概需要更换5 套钻井泵凡尔体。
跟踪追溯:为电机、变频器等关键备件绑定RFID 标签,详细记录备件从入库、领用到更换的全过程信息,进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
共享调拨:建立区域备件共享库,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各井队的备件库存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备件的重复储备。某油田实施该管理方式后,备件库存成本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降幅约达 30% ,同时缺货率也下降约 80% 。
2.3 人员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
2.3.1 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议开展“机械 + 电气 + 液压”跨学科培训,可将 PLC 编程、液压原理等理论授课与顶驱拆装、变频器调试等实操训练相结合。通过定期组织技能竞赛,设置控制柜短路排查等模拟故障场景,有助于提升技术人员的实战能力。
2.3.2 供应商技术支持整合
考虑与设备厂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邀请厂家工程师参与重大故障处理,并开展进口顶驱维护等专项培训。搭建“专家远程支援系统”,利用视频连线为现场维修提供实时指导,或可有效缩短复杂故障处理时长。
2.3.3 绩效考核机制优化
可尝试将设备完好率、故障处理时间等指标纳入维护人员考核体系,并设立“零故障班组”奖励机制。以某油田为例,其考核规定显示,若单月设备平均故障间隔(MTBF)超过 1000 小时,团队成员人均可获 2000 元奖励;而因维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故障发生,则按照损失金额的 5% 进行扣罚,这种方式或能激发员工主动提升设备维护质量的积极性。
结束语
石油钻井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与复杂特殊的作业环境紧密相关,逐渐显现出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钻井机电设备维护领域也将迎来新的变革机遇。未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设备运行过程,或许能够更精准地预判潜在故障;借助 5G 网络等通信技术,专家远程指导维修的模式也可能得到更广泛应用,有效提高维修响应效率。在此背景下,行业可从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推动设备管理维护工作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玲 . 石油钻井设备的管理维护技术措施初探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3,43(05):52-54.
[2] 陈伟彬 . 浅谈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05):14-16.
[3] 崔兵 , 朱保国 , 薛启航 . 浅析石油钻井电气设备漏电故障自动预警方法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