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 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作者

夏禹昌

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16

一、BIM 技术概述

(一)BIM 技术的定义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数字化的三维信息模型,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它不仅有几何信息,还整合了材料、构造、设备等数据,形成动态、可共享的信息平台。技术上,BIM 超越了传统 CAD 的局限,创建了以模型为中心的信息集成体系,将建筑设计转变为信息的创建和管理。

(二)BIM 技术的核心特点

BIM 技术利用参数化建模创建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建筑形态和结构,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减少沟通误差。三维模型能清晰展示复杂设计,而二维图纸难以表达。

BIM 模型作为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据库,保证信息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构件参数变更时,模型自动更新信息,确保数据准确。

BIM 技术通过协同平台,让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基于同一模型工作,实时解决设计冲突,提升协同效率,避免施工阶段的拆改。

BIM 技术支持多维度建筑性能模拟,如能耗、采光和消防疏散,帮助设计人员优化设计,提高建筑功能性和经济性。

二、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一)提升设计效率

BIM 的参数化建模打破传统重复绘图模式,通过调整参数即可生成不同规格构件模型。如门窗设计时,设计师创建门窗族后修改尺寸、材质参数,就能快速得到多种类型门窗。其三维可视化特性还能避免二维图纸理解偏差,据统计,BIM 可使设计返工率降低超 30% ,项目周期缩短约 20% 。

(二)提高设计质量

借助 BIM 碰撞检测功能,能提前排查结构、机电、建筑等专业间的冲突。像结构梁与机电管线位置冲突、墙体与设备洞口尺寸不符等问题,BIM 可自动完成硬 / 软碰撞检测并生成报告。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该功能,提前解决1200 余处管线冲突,节省成本 800 万元。

(三)优化设计沟通

三维模型为设计多方搭建高效沟通桥梁。方案汇报时,设计人员用模型向业主直观展示空间效果与功能分区;施工交底时,施工人员可清晰了解复杂节点构造。结合 VR 技术,业主还能沉浸式体验建筑空间,加速决策进程。

(四)便于设计变更管理

传统设计变更易出现图纸修改遗漏,而 BIM 实现了自动化变更管理。修改构件参数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工程量报表等自动同步更新,确保变更信息一致性,显著提升变更处理效率。

三、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一)前期规划要点

项目启动前需调研业主需求,依项目类型制定 BIM 应用目标。文化建筑侧重三维可视化,住宅项目注重成本与进度。例如某医院以 " 减少管线碰撞、优化手术室流程" 为目标,聚焦专业协同,成效显著。

选择合适的 BIM 软件与硬件环境,依据功能需求组合 BIM 软件,如用Revit 建模、Navisworks 检测碰撞、Ecotect 分析性能。大型项目需高性能工作站,建议配置多核 CPU、16GB 以上内存及支持 OpenGL 加速的显卡。

建立项目 BIM 应用标准与流程:为保证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协同,需制定统一的 BIM 应用标准,包括模型命名规则、构件编码体系、信息录入要求等。例如规定建筑构件以“项目名称 - 专业 - 构件类型 - 位置”的格式命名,便于模型管理与信息检索。同时,明确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如模型创建、审核、交付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某省级地标项目通过建立详细的 BIM 标准手册,使设计团队在建模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了模型质量与协同效率。

(二)设计阶段应用要点

三维模型构建要点:建模需遵循 " 从整体到局部" 原则,先确立建筑体量框架,再细化专业构件。重点把控三方面:一是通过参数化设置实现模型动态调整;二是依据设计阶段分级提升模型精度,方案阶段采用概念模型,施工图阶段达到详细标准;三是建立族库管理体系,将常用构件标准化存储,提升建模效率。

信息录入与管理要点:BIM 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集成信息。录入时需同步完善构件材质、规格、性能等属性,如门构件需包含材料类型、防火等级等参数。严格执行项目信息标准,明确录入审核流程,利用表格工具进行数据交叉核对,确保模型与文档信息一致。

多专业协同设计要点:依托 BIM 360、Projectwise 等协同平台,构建实时共享与版本控制机制。制定清晰的协同规则,明确提资周期、模型更新频率及冲突处理流程。通过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基于三维模型开展多专业联合审查,某超高层项目通过周例会制度,有效规避设计冲突,保障项目进度。

(三)设计成果输出要点

图纸与报表输出要求:BIM 技术虽以三维模型设计为主,但当前施工仍依赖二维图纸。需从模型导出规范施工图纸,输出前要合理设置视图比例、线型、标注样式等,保障图纸表达精准。同时利用模型自动生成工程量报表,实现数据与模型实时联动更新。输出成果需严格审核,确保与模型信息一致。

模型交付标准:设计完成后,向业主或施工方交付的 BIM 模型需包含完整几何与非几何信息。明确交付格式(如 IFC、Revit),制定包含专业、构件类型、信息深度的交付清单,并提供使用说明。如某大型市政项目交付时,附带《BIM模型应用指南》助力施工单位快速掌握模型信息。

四、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挑战

当前 BIM 软件在复杂造型建模、性能分析精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对于自由曲面建筑,部分软件的建模效率较低,难以满足设计需求;建筑能耗模拟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此外,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互兼容性不足,导致模型在不同平台间传递时容易出现信息丢失或格式错误,影响协同效率。

(二)管理层面挑战

BIM 技术的应用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以模型为核心的协同管理体系。但许多设计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 BIM 管理架构,缺乏专业的 BIM协调人员,导致各专业协同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同时,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在模型创建、信息更新等方面容易出现推诿现象,影响项目进度。

(三)人员层面挑战

BIM 技术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设计知识,还需熟悉 BIM 软件操作与协同管理流程。然而,目前建筑设计行业精通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部分设计师仍习惯于传统设计模式,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 BIM 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五、结语

BIM 技术是建筑设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其应用研究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实践中,BIM 技术在提高设计效率、质量和协同管理方面表现出色,但技术成熟度、管理模式适应性、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需克服挑战。未来,BIM 技术将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建筑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技术变革,提高 BIM 应用能力,深入探索应用要点,推动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化臣 , 董晏君 . 浅析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J].房地产世界 , 2024, (12): 131-133.

[2] 张翌 , 李晨 . BIM 技术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 2024, 4 (06): 145-147.

[3] 李静 .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4, (09): 115-117.

[4] 冯耀纪, 梁丽丽, 黄平, 刘学军, 蒋鸿民.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 2023, (22): 133-135.

[5] 王珊珊 .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3, (01): 102-104.

作者简介:夏禹昌(1989.06)男,汉族,湖南宁乡,硕士,工程师,从事工程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