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听·动·创”三维联动:中职学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趣味化训练实践研究

作者

徐晓红

吉林女子学校 吉林省吉林市 132108

引言

视唱练耳是中职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节奏感知、理解与表现能力是其核心素养。传统节奏训练常陷于机械重复与被动听记,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学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本文引入“听·动·创”三维联动理念,探索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趣味化路径:

“听”:强化听觉感知,如模仿自然声响;

“动”:结合身体律动,如拍手、踏步;

“创”:鼓励即兴编创,如节奏重组、多声部协作。

该模式旨在将抽象的节奏符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体体验与创造性表达,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学习内驱力,为中职视唱练耳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核心优势

中职视唱练耳课堂常面临学生兴趣不足的困境。究其原因,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听讲,肢体与思维均受束缚,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严重受挫。

将“听·动·创”三维联动理念融入节奏训练,能有效突破传统局限,凸显以下优势:

1. 激发兴趣,提升参与度:趣味化的节奏训练将身体律动、游戏元素和创造性活动引入课堂,打破单一训练模式。学生在“听”中感知、“动”中体验、“创”中表达,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学习过程充满探索乐趣,显著提升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意愿。

2. 深化节奏感知与理解:通过身体动作(如拍打、踏步)具象化节奏,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节拍的律动、速度的变化和节奏型的特征。“动”的过程是“听”的内化,也是“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节奏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3. 培养综合音乐能力:“听·动·创”三维联动不仅是节奏训练方法,更是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路径。它同步锻炼了学生的听觉敏锐度(听)、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动)、即兴反应与音乐创造力(创),并促进听觉、动觉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4. 增强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当学生将自身情感通过身体律动和节奏创作融入音乐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表现更具感染力。节奏训练成为连接内心感受与音乐表达的桥梁。

因此,在中职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运用趣味化的节奏训练,是实现“听·动·创”三维联动、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切入点。

二、“听·动·创”三维联动下的中职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方法

基于“听·动·创”三维联动理念,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可采取以下具体的节奏训练方法(一)以“动”促“听”:身体律动感知法

身体是天然的节奏乐器。利用拍手、跺脚、踏步、身体摇摆等自然动作进行节奏训练,是最直接有效的“动”与“听”结合的方式。

实践应用:

1. 基础拍感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拍击稳定的基本拍,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体会节拍的强弱规律和均匀脉动。

2. 分拍与节奏型感知:在稳定基本拍基础上,加入更细分的拍打,如将一拍分解为两个或四个动作,或特定节奏型,如附点、切分的模仿练习。例如,用脚踏基本拍,同时用手拍打复杂的节奏型。

3. 多声部协作: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不同声部的节奏,如一组拍基本拍,一组拍固定节奏型,一组拍变化节奏型,通过协作完成多层次的节奏织体,体验节奏的立体感和配合乐趣。

优势与效果:将内在的听觉感知外化为身体动作,使抽象节奏具象化,显著提升节奏感、协调性及多声部配合意识。研究表明,在一所中职学校中,教师运用“节奏模仿接龙”等游戏化律动训练后,90% 的学生主动参与游戏,较传统节奏训练仅60% 参与提升30 个百分点[1]。

(二)以“听”导“创”:听记与即兴创作法

“听”是节奏训练的基础,“创”是能力的升华。听记训练不应止步于被动记录,而应导向主动的节奏记忆、分析与创造。

实践应用:

1. 生活化素材听辨:引导学生聆听、辨别并模仿生活中的节奏,如钟表滴答、脚步声、雨点声、交通工具声响,建立节奏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2. 节奏背唱与记忆:播放短小精悍的节奏片段,要求学生先聆听、记忆,然后不看谱“背唱”(用“哒”等衬词)或拍打出来。教师可辅助击拍,对难点进行重点解析。

3. 节奏重组与变奏:在学生掌握基础节奏型后,鼓励他们对听到的节奏进行重组、加花、简化或变奏,即兴创作新的节奏型。例如,教师提供一个基础节奏型,学生依次添加或改变其中部分元素进行接龙创作。

4. 多声部节奏听记与创作:播放或演奏简单的二声部节奏,引导学生分别听记各声部,并尝试进行声部交换或即兴创作新的对位声部。

优势与效果:强化听觉专注力与记忆力,激发节奏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寻找节奏素材时,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如某校调查显示,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素材,78%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探索生活中的节奏”,较传统训练仅 40% 感兴趣提升 38个百分点[2]。

(三)情境浸润法:构建节奏感知与表达的场景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音乐节奏相关联的虚拟或现实场景,将抽象的节奏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与环境氛围。

实践应用:

1. 自然情境模拟:设计与自然现象相关的节奏情境。例如,用不同速度、力度的拍击模拟雨滴由疏到密再到停歇的过程(慢速轻拍→中速中强→快速强→渐慢渐弱);用摇摆和重拍模拟风吹树叶的律动。

2. 文化场景再现:还原特定音乐文化中的节奏特征。如模仿非洲鼓乐的复杂复节奏、欧洲圆舞曲的典型三拍子韵律、中国戏曲锣鼓经的节奏特点,并简要介绍其文化背景。

3. 情感氛围烘托:将节奏与情绪表达结合。例如,用稳定缓慢的节奏表现宁静,用急促跳跃的节奏表现紧张兴奋,用切分节奏表现诙谐等。

优势与效果:打破课堂时空限制,使节奏学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与情感、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升音乐表现力和文化理解。

(四)器乐协同法:深化节奏特质认知

合理运用打击乐器,如鼓、沙锤、三角铁、响板、木鱼等进行节奏训练,能提供更丰富的音色体验和更精确的音响反馈。

实践应用:

1.“听觉- 动作- 乐器”协同:强调训练步骤:先专注聆听目标节奏型→用身体动作(拍手、跺脚)模仿该节奏→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实际演奏。

2. 音色与节奏匹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性如何表现不同的节奏质感。例如,用沙锤表现细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用大鼓强调重拍和低音,用三角铁表现空拍或长音的点缀。

3. 器乐合奏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节奏乐队合奏,分配不同乐器演奏不同声部,体验节奏的交织与和声效果,理解“音色即节奏语言”的深层逻辑。

优势与效果:乐器的物理属性提供了直观的听觉反馈,加深对节奏特质(如长短、强弱、音色)的认知。丰富的音色变化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多感官协同(听、动、奏)强化学习效果 [3]。

(五)游戏化驱动法: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将游戏机制(如规则、挑战、竞争、合作、即时反馈)融入节奏训练,将枯燥练习转化为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探索。

实践应用:

1. 节奏接龙:第一位学生演奏/ 拍打一个节奏型,下一位需重复前一位的节奏并添加新的元素,依次进行,形成逐渐复杂的节奏链,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即兴能力。

2. 节奏密码破译:教师用特定动作或乐器声音代表不同节奏型。如拍腿- 四分音符,拍手- 八分音符,演奏一段“密码”节奏,学生需“破译”并记录或模仿出来。

3. 节奏变装秀:给一个基础节奏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不同乐器或身体部位)或风格(如进行曲、华尔兹、拉丁)来演绎它。

4. 节奏竞赛:分组进行节奏模仿、节奏创作或节奏稳定性的比赛,增加趣味性和团队协作。

优势与效果:

游戏化的形式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节奏知识,锻炼反应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听·动·创”三维联动自然发生。这种趣味性导入能迅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

结束语

节奏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听·动·创”三维联动模式为中职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通过身体律动感知法、听记与即兴创作法、情境浸润法、器乐协同法和游戏化驱动法等趣味化策略,将听觉感知、身体体验与创造性表达融为一体,能有效破解传统节奏训练的枯燥困境,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显著提升其节奏素养与综合音乐能力。教师在实施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使节奏训练真正成为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发展音乐潜能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关思贤. 关于中职视唱练耳教学中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J]. 法治与社会,2024, (05): 61-62.

[2] 赵月玥 .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 2023, (16): 163-165.

[3] 封蕴笑 . 探讨推进中职院校乐理和视唱练耳的融合发展策略 [J]. 科学咨询 ,2023, (12): 164-166.

[4] 洪瑶 . 学科综合理念下中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策略探索 [J]. 新课程 , 2022,(31): 208-209.

作者简介:徐晓红,出生年月:1976 年11 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抚顺市,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