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郑琦
身份证号码:210504198911271310
1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1 水化热反应
水泥的水化热反应是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内部热量不易散发,而表面散热相对较快,从而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内部温度迅速上升,体积膨胀,而表面温度较低,体积膨胀较小,这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不同类型的水泥水化热反应程度不同。例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热较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如果使用这种水泥,更容易导致内部温度过高,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另外,水泥的用量也会影响水化热反应的程度。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释放的热量就越多,内外温差也就越大,裂缝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1.2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度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混凝土表面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迅速变化,而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这种温度差异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例如,在北方的冬季,白天温度较高,混凝土表面受热膨胀,而夜间温度急剧下降,表面收缩,容易产生裂缝。湿度也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如果混凝土在干燥的环境中养护,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干缩,而内部湿度相对较大,干缩较小,从而产生收缩应力,引发裂缝。另外,在高湿度环境下,如果混凝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可能会导致钢筋锈蚀,铁锈膨胀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1.3 养护不当
养护不当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常见原因之一。养护时间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混凝土在浇筑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水化反应,以达到设计强度。如果养护时间过短,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不充分,其抗裂性能就会降低。例如,在一些工程中,为了赶工期,在混凝土浇筑后不久就停止养护,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大量裂缝。养护方法不正确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例如,在高温天气下,没有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湿和喷水养护,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产生干缩裂缝。在低温天气下,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混凝土受冻,会破坏其内部结构,导致裂缝产生。另外,养护过程中的浇水不均匀也会使混凝土局部干缩不一致,产生裂缝。
2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1 混凝土材料及选择
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是控制裂缝的基础。水泥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这些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相对较少,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同时,要控制水泥的用量,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骨料的质量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应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骨料。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过大,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性。细骨料应采用中粗砂,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外加剂如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掺合料如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水化热。
2.2 施工准备及混凝土试验工作
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试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对水泥要检验其强度、安定性等指标;对骨料要检验其级配、含泥量等指标。同时,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配合比,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强度和耐久性。在混凝土浇筑前,还要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和试验工作。试配的目的是检验混凝土配合比的可行性,根据试配结果对配合比进行调整。试验工作包括混凝土的坍落度试验、抗压强度试验等,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另外,还要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2.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过程对裂缝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浇筑前,要清理模板和钢筋上的杂物,确保混凝土与模板和钢筋之间的粘结良好。浇筑时,要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和速度,避免出现冷缝。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方法,控制每层的浇筑厚度,一般不宜超过 500mm 。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下落高度,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当混凝土下落高度超过2m 时,应采用串筒、溜槽等工具进行浇筑。同时,要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振捣棒的插入深度和间距要符合要求,一般插入深度应不小于 500mm ,间距不宜大于 400mm 。振捣时间要适中,既不能过短导致气泡无法排出,也不能过长造成混凝土离析。
2.4 施工缝的留置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和处理方法对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抗裂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缝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情况下,梁、板的施工缝应留在跨中 1/3 范围内;柱的施工缝应留在基础顶面、梁的下面等部位。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要对施工缝进行处理。首先,要清除施工缝处的浮浆、松动的石子等杂物,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厚度为 10-15mm 。在浇筑混凝土时,要加强对施工缝处的振捣,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
2.5 混凝土裂缝的养护及加固
2.5.1 养护措施
养护措施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关键环节。在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进行养护。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混凝土类型,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在高温天气下,要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湿和喷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草帘等材料进行覆盖,每天喷水次数应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 4 次。在低温天气下,要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岩棉等。养护时间要足够,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少于7 天,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 天。
2.5.2 裂缝加固
对于已经出现的混凝土裂缝,要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和位置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对于宽度小于 0.2mm 的裂缝,可以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然后涂刷环氧树脂等封闭材料,防止水分和空气进入裂缝,延缓裂缝的发展。对于宽度大于 0.2mm 的裂缝,可以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处理。通过压力将灌浆材料注入裂缝中,填充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抗渗性能。对于较深的裂缝,还可以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等加固方法,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其成因复杂,包括水化热反应、环境影响和养护不当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从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施工准备与试验、浇筑工艺、施工缝留置到养护与加固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也将不断完善,要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研究,开发出更优质、更环保的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参考文献:
[1] 温伟超, 李亮, 刘中平. 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中华建设 ,2025,(02):119-121.
[2] 谭啟林 . 房建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4,33(10):130-132.
[3] 孙强 , 李雨杭 , 陈锦贤 .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应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16):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