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差异视角下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
刘永红
浙江叁零陆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 311100
1 引言
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实践中出现“中央热—地方温—企业冷”的执行落差。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区域或行业差异,忽视了“组织层级”这一关键维度。事实上,同一技术改造项目在中央层面被评估为“优质协同”,在市县级却可能降为“初级协同”,甚至出现协同倒挂现象。厘清“层级—协同”作用机制,对破解政策衰减、提升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破解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双重压力”的核心抓手。自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首次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 [1],国际学界围绕“单一政策能否同时削减污染物与碳排放”展开了持续探索。Ramanathan 等证实,能源部门深度脱碳可同时减少黑碳、臭氧和甲烷排放 [1] ;Vandyck 等基于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发现,履行《巴黎协定》的碳减排承诺可带来相当于政策成本 30-80% 的空气质量改善收益 [2]。在区域尺度,欧盟 REFUEL 项目通过情景模拟指出,交通部门生物燃料替代可实现 CO2 与 NOx、PM2.5的协同削减,但 VOCs 焚烧治理却可能因能耗增加而推高 CO2 排放 [3]。上述研究为“技术 - 结构 - 政策”三元协同提供了国际经验,但多聚焦国家或行业宏观尺度,缺少对不同治理层级的差异化讨论。
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大致可分为“三条主线、三类方法、三大缺口”。
(1)三条主线:①碳减排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Xu 等基于工业面板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十一五”以来中国工业 CO2 与 SO2、NOx 呈现由拮抗向协同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②环境治理对碳减排的反向协同。高庆先等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指出,末端脱硫脱硝设施普及可同时削减 5-8% 的 CO2排放[5]。③对策措施的协同效应评价。Li 等采用双重差分法验证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可使 CO2 与雾霾协同治理效率提升 8.4%[6]。
(2)三类方法:①指数分解类(LMDI、STIRPAT)侧重宏观驱动因素;②耦合协调类(CCD、协同度、超效率 SBM)强调系统耦合动态;③模拟优化类(GAINS-China、系统动力学、机器学习)用于政策情景比较[7-13]。尽管方法多元,但绝大多数研究以省域或城市群为分析单元,对市、县及企业层级的刻画仍停留在案例描述阶段 [14-15]。
(3)三大缺口:①组织层级缺位:已有研究尚未回答“同一项目在不同治理层级为何出现协同落差”。②多介质污染缺位:现有研究多聚焦大气污染物与CO ,对水、固废等多介质协同关注不足。③微观机制缺位:多数模型缺乏技术- 资金- 制度三维微观数据,难以追溯低层级组织协同失灵的根本原因。
综上,国际经验表明协同效应高度依赖政策设计与技术路径[2],国内研究则揭示了区域异质性,但均未系统回答“同一项目、不同层级、协同差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以超低排放改造为切入点,构建全国—省域—地市—企业四级对照,旨在填补上述缺口,为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新证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同一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作为追踪对象,构建“全国—省域—地市—企业”四级嵌套样本,时间跨度2008—2022 年共15 年。以下从数据来源、变量测算、质量控制、模型参数四个维度,给出具体思路。
2.1 数据来源与获取路
2.1.1 国家层面
数据源为国家统计年鉴、生态环境部《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及能源平衡表。获取方式:①年鉴电子版(https://www.stats.gov.cn/sj/ndsj/)。缺失年份用线性插值并经校核。
2.1.2 省域层面
数据来源于 31 个省级生态环境厅公开年报、省级能源平衡表。取方式为使用“省名 + 生态环境状况公报+filetype:pdf”批量爬取;能源平衡表通过国家统计局各省调查总队申请。数据格式统一采取如下思路将PDF年报转化为Excel,关键字段SO2、NOx、PM2.5、CO2 排放量按“省- 年度”对齐。
2.1.3 地市层面
数据源主要来自于各地市生态环境局月报、季度报;城管局“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平台”。使用Python+Selenium 登录各地市平台,按“企业- 排口- 小时”下载CSV。平台接口不统一的,采用RPA(UiPath)脚本模拟人工点击,夜间0:30—4:30 运行,避开高峰。样本选择情况如下:①长三角: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嘉兴;②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保定;③成渝:成都、重庆主城、绵阳、宜宾、泸州。
2.1.4 企业层面
行业限定为钢铁、水泥、电力。样本框主要为在上述 15 个地市中,筛选 2013 年以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78 家企业。数据获取方式包括①在线监测:CEMS 小时数据通过地市平台直接抓取;②手工补充:对缺失小时值,向企业发送《数据协查函》,要求5 个工作日内提供盖章版原始记录;③能源台账:企业需同时上传《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表》(B605 表)扫描件,用于计算CO2 排放。
2.2 指标体系与变量测算
2.2.1 减排量计算
污染物减排率=( 基期排放量- 当期排放量)/ 基期排放量 × 100%。
基期统一为超低排放改造批复前一年完整年度均值。
CO 排放采用《IPCC2006 指南》缺省系数+ 企业实测低位发热量,两者差异>5% 时以实测为准。
2.2.2 协同度计算耦合协调度D 采取如下步骤:
①无量纲化。使用极差法将SO 、NOx、PM2.5、CO 四个指标映射到0–1 ;
②计算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1( 减污)、U2( 降碳) ;
$\textcircled { 3 } \textcircled { \scriptsize { \mathrm { ~ D ~ } } } = \mathrm { ~ \surd ~ }$ (U₁·U₂)/[(U₁+U₂)/2],D ∈ [0,1],>0.7 为优质协同。
复合系统协同度 S :采用廖重斌改进模型,设置 3 年滞后期检验稳健性。
编程实现:Python 3.9 + Pandas ;关键脚本保存于 GitHub 私有库,版本锁定 commit-id 以备复现。2.2.3 边际减排成本
模型主要为DEA-SBM 超效率+ 方向距离函数,投入变量为资本、劳动、能源,期望产出为工业增加值,非期望产出为 SO2、NOx、PM2.5、CO2。采取的软件主要包括 DEA-Solver Pro15 ;投入产出数据缺失采用三步链式多重插补(Stata 17 mi impute chained)。敏感性检验的方式为以 5% 截尾 Winsorize 处理极端值。
2.3 质量控制与数据清洗
1. 异常值判定:CEMS 小时数据超过3σ 视为异常;连续3 小时缺失按《固定污染源烟气(SO 、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线性插值,插值比例>10 % 的样本整年剔除。
2. 交叉验证:省—市—企业三级SO 排放量之和与全省排放清单误差<5%,否则回溯核查。
2.4 模型参数与运行环境
Dagum 基尼系数分解使用R 包“decomp”设定组间、组内、超变密度三成分,bootstrap500 次。
多层线性模型(HLM):企业,变量包括末端治理投资、能源结构优化、技术人员占比;地市,变量包括制度距离(环保考核权重差值)、技术距离(人均专利授权差值)、资金距离(贷款利率差值)。软件:HLM8.0 ;收敛标准1E-6。
层级 - 协同敏感度模型,公式:∂D/∂Policy_k=(D −D )/(ΔPolicy_k)。
政策k 取末端治理投资、前端能源结构优化两项,ΔPolicy_k 按各层级样本第75 与第25 分位数差值计算。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分析结果如下:
3.1 计算结果及说明
首先协同水平随层级递减。从全国层面来看2022 年D=0.75(中级协调);省域层面:D 均值0.66 ;地市层面:D 均值0.58 ;企业层面:D 均值0.51。优质协同比例从国家100% 降至企业19%。其次区域差异与层级差异叠加。在省级,东部D 均值0.73,中部0.61 ;同一省份内,地市差异显著:如江苏地市D 值极差0.14 ;同一地市内,企业差异更大:唐山钢铁行业 D 值极差 0.23。然后敏感度差异。末端治理投资方面,企业∂D/∂Invest=0.32,省级仅0.12 ;前端能源结构优化表明企业∂D/∂Clean=-0.05,省级0.13,表明企业更依赖末端而非源头治理。
3.2 机制解释
考核权重越向下越倾向“看得见”的污染指标,碳指标弱化;企业层面技术人员占比不足省级的 1/3 ;企业融资成本比省级平台高 1.8-3.4 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说明,第一,“木桶效应”与“马太效应”并存,低层级组织成为系统协同的短板,但资金、技术、人才进一步向高层级集中,加剧两极分化。第二,政策工具错位。排污权交易在地市级对协同度提升显著,但对企业层反而出现负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在所有层级均未显著促进协同,提示市场工具需配套能力建设。
4 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议:
4.1 纵向分级治理:构建穿透式政策传导体系
首先,建立四级协同档案系统。建立“国家- 省- 市- 企”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企业末端治理投资、能源结构、排放强度等12 项核 6 时,系统自动触发“红黄灯”预警,红灯企业 路线图》,要求每季度向地市生态环境局提交进度报 5⩽D⟨0.6) 诊断,匹配“技术改造库”中的30 项适用技术(如烧 层考核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积极推进动态考 ≥30%),矫正“重末端、轻源头”的行为扭曲(敏感 7%),预计可使中西部地市协同度在5 年内收敛至东部水平的9
4.2 横向分区施策:破解区域性能力瓶颈
东部地区,发挥东部技术积累 联合体攻关深度脱碳。组建“企业 - 突破以下三大技术, 处置,推动捕集 CO 心积极推进风光储一 瓦级基地,配套特 按热值折算);进一 步 北地区,核心为余热余 发电机组,热贷款”,允协同债券”,进一步完善补 元);优先支持“光伏 +治沙” 固 等多介质协
4.3 靶向分类激励:消除企业规模能力鸿沟
大型企业,试行碳污协同信贷挂钩绩效。建立“协同度 - 融资成本”联动机制,中小企业重点为减污降碳券降低技术门槛,设计“技术采纳赋能包”,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券、技术托管服务,比如省级平台组建 200 个专家小组,“一企一策”驻点解决技术难题(如 SCR 脱硝调试),积极探索绿色设备租赁:由政府担保公司提供征信,企业以年付10% 租金获取高效设备。
总之,通过政策体系的协同性设计,推动纵向 - 横向 - 靶向三维联动,强化动态评估机制,结合中国式分级治理创新,推动全球经验本土化,为新兴经济体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1] Ramanathan V, Carmichael G.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due to black carbon[J]. Nature Geoscience, 2008, 1(4): 221-227. DOI:10.1038/ngeo156.
[2] Vandyck T, Keramidas K, Saveyn B, et al. The economic value of climate policy: A CGE analysis of the Paris Agreement[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15(6): 064019. DOI:10.1088/1748-9326/ab7e08.
[3] von Schneidemesser E, Monks P S, Allan J D, et al. Chemistry and the linkages between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change[J].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10): 3856-3897. DOI:10.1021/ cr5004947.
[4] Xu H, Liu H, Zhang Y, et 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CO₂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ants in China industrial sect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1: 1137- 1147. DOI:10.1016/j.jclepro.2019.05.299.
[5] Gao Qingxian, Zhang Yuejun, Ma Qiang, et al. Co-benefits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0, 11(3): 235- 243. DOI:10.1016/j.accre.2020.07.001.
[6] Li Jun, Wang Can, Zhang Bo. Assessment of co-benefits of low-carbon city pilot policy in China based on DID method[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41(5): 2377-2387.
[7] IPCC.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hapter 6: 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R]. Geneva: IPCC, 2021: 323-422.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 IPCC_AR6_WGI_Chapter06.pdf .
[8] Shindell D, Kuylenstierna J C I, Vignati E, et al. Simultaneously mitigating near-term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ing human health and food security[J]. Science, 2012, 335(6065): 183- 189. DOI:10.1126/science.1210026.
[9] Lee Y, Shindell D T, Faluvegi G, et al. Potential impact of a US climate policy and air quality regulations on future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change[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6, 16(8): 5323-5342. DOI:10.5194/acp-16-5323-2016.
[10] Le Quéré C, Jackson R B, Jones M W, et al. Temporary reduction in daily global CO₂ emissions during the COVID-19 forced confinement[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0, 10(7): 647- 653. DOI:10.1038/s41558-020-0797-x .
[11] 高庆先, 王金南, 杨金田, 等.《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碳减排协同效应研究[J]. 中国环境 科学 , 2016, 36(8): 2245-2252.
[12] 徐华清, 刘慧, 张永亮, 等. 中国工业CO₂ 与大气污染物排放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J]. 环境科学 学报 , 2019, 39(12): 4010-4019.
[13] 李君, 王灿, 张博.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协同效益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法[J]. 中国环境科 学 , 2021, 41(5): 2377-2387.
作者简介:姓名:刘永红;性别:男;出生年月:1988 年7 月;籍贯:甘肃省平凉市; 民族:汉;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环保工程师;研究方向:低碳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