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探索

作者

路培培

平顶山市卫东区雷锋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亟待革新以适应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传统作业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机械重复、形式单一、脱离生活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潜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应突破传统束缚,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融入生活实践,拓展探究形式,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作业形态。通过创新作业设计,为学生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助力其数学思维、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

一、分层设计:满足个体差异的精准化路径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需突破传统“一刀切”模式,建立分层分类体系以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生群体在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统一难度的作业易导致部分学生因过度困难产生挫败感,或因缺乏挑战陷入低效重复。分层设计通过科学划分任务层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提升。基础性任务聚焦概念本质理解,如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分数意义;提高性任务强调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如运用小数运算解决购物预算问题;挑战性任务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如设计符合特定条件的几何图形组合。分层体系需保持梯度衔接,避免层级间出现断层或重叠。

分层作业的实施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任务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同步发展。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阶段性测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认知水平变化,定期调整作业层级分配。允许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自主选择更高层级挑战,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完成“三角形分类”基础练习后,学生可自主探究“是否存在既非锐角也非钝角的三角形”,通过逻辑推理深化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分层设计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思维品质的差异化培养。基础层侧重具体形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操作建立数学表象;提高层强调抽象逻辑推理,引导从具体实例中归纳一般规律;拓展层聚焦批判性思维发展,鼓励对既有结论提出质疑并验证。

分层作业的推进需配套个性化支持策略,弥补学生能力短板。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教师可提供可视化学习工具,如分数条、几何模型等,辅助其理解抽象概念;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链,引导逐步深入思考;为学有余力者搭建展示平台,组织数学建模竞赛或项目式学习活动。分层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记录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不同层级任务中的进步幅度。通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基础概念理解到高阶思维发展的完整轨迹,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二、生活实践:构建真实情境的素养培育场域

生活化作业设计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于日常任务中。传统作业脱离现实背景,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工具的应用价值。生活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规划家庭旅行路线时计算最短路径,或通过统计家庭用水量分析节水策略。此类任务需整合多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项目中,学生需综合测量、计算、绘图等技能,同时考虑美学原则与生态平衡,实现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融合。

真实情境的构建需注重问题复杂性与开放性的平衡。过于简单的问题易流于形式,无法激发深度思考;过度复杂则可能超出学生认知负荷。有效设计应包含明确问题界定、多维度信息呈现和可操作的解决路径。“优化班级图书角布局”任务中,学生需测量空间尺寸、统计图书数量、分析阅读习惯,最终提出包含书架排列、分类标识和借阅规则的完整方案。此类任务既保留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又提供清晰的解决框架,引导学生在结构化思考中发展应用意识。在“校园节能方案”设计中,学生需通过实地测量计算教室照明能耗,结合不同时段光照强度数据制定分时控制策略,同时考虑节能效果与使用便利性的平衡。任务设计可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维度,要求学生比较节能灯具更换投资与长期电费节约的关系,培养经济决策意识。教师可提供能耗监测传感器等工具支持数据采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预测节能效果,通过多轮方案迭代优化实现创新思维培养。

生活实践类作业的实施需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拓展学习资源获取渠道。社区调查类任务可联合居委会开展垃圾分类数据收集,商场购物类活动可与商家合作设计优惠方案比较任务。家长参与方式包括提供生活场景素材、协助完成实地测量或担任项目成果展示评委。学校可通过建立数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市场调研、工程测量等主题活动,将作业从书面练习延伸至社会场域。这种多维互动模式不仅丰富作业内容,更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社会的深度联结。

三、多元探究激发思维活力的创新载体

多样化作业形式通过突破纸笔测试局限,为不同学习风格学生提供表达路径。传统书面作业侧重逻辑推理与符号运算,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空间想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探究性作业采用实验报告、数学日记、思维导图等形式,允许学生通过绘图、建模、口头陈述等方式展示思维过程。在“探索圆周率”任务中,学生可运用绳测法、滚动法等多种方法测量圆形周长,通过数据整理与误差分析理解数学概念的严谨性。此类作业更关注思考路径的多样性而非唯一正确答案。

跨学科探究作业通过知识整合培养系统思维,呼应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征。设计“设计生态鱼缸”项目时,学生需运用几何知识计算容器容积,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水质数据,利用比例关系配置饲料投放量,最终形成包含数学建模、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的完整报告。此类任务打破学科壁垒,要求学生从整体视角审视问题,在知识迁移中建立认知网络。信息技术为跨学科探究提供支撑,虚拟仿真平台可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数据分析软件能处理复杂实验数据,增强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数字化作业工具的应用推动作业形态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生作业表现动态推送练习内容,实现精准补弱;互动式几何软件支持图形动态变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间关系;编程平台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算法设计任务,培养计算思维。利用 Scratch 编程解决“青蛙过河”路径规划问题,学生需通过坐标计算、条件判断等数学运算实现角色移动控制。数字化工具不仅改变作业完成方式,更重构学习过程,使思维可视化、过程可回溯,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学习分析数据。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创新是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通过分层分类、生活实践、多元探究构建立体化作业体系,突破传统机械训练模式,将数学学习嵌入真实问题解决,让学生经历完整思维链条。未来研究要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自适应作业系统,开发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资源库,完善作业评价体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业设计更注重数据驱动与精准干预。通过学习分析追踪学生思维轨迹,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作业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关注学生合作、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表现。最终,以此实现育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 , 王尚志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J].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45-67.

[2] 曹培英.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23-145.

[3] 吴正宪 , 王彦伟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指南 [J].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89-112.